正文 高職教育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初探(1 / 2)

高職教育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初探

高教論壇

作者:蔡燕 張國銘

【摘要】 高職院校實施的“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的特點是企業參與了高校人才培養全過程,學生具備員工和學生雙重身份。如何開展工學交替才能讓校企和學生受益,從而更好的實現職業教育與就業崗位的無縫對接,需要多方的協調和努力。

【關鍵詞】 高職;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校企合作

高等職業(以下簡稱高職)教育是以就業為導向的一種辦學模式,其目標是培養麵向地方、基層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適應就業市場的實際需要,提供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等一線崗位需要的高級技術應用型人才。近年來,發展高職教育已成為我國整個教育界的一大熱點問題。在高職教育中,職業能力的培養與形成是高職教育教學工作的核心任務,這就要求高職教育的課程設置及教學模式要與企業需求相銜接,最終能夠向企業輸送“對口”的人才。而高職院校優質教學水平帶來的畢業生“暢銷”才能進一步拉動“招生旺”,進而形成高職教育發展的良性循環。探尋一種可持續發展的校企互動教學模式,無疑成為眾多高職院校的一個重要研究課題。教育部在2006年發布的《關於全麵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幹意見》中,就曾提出要把工學交替作為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點,這是高職教育理念的重大變革。

一、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的內涵

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就是在校企合作基礎上,利用校企不同的教育資源和環境,實施校內理論學習和校外崗位技能訓練,對學生開展崗位知識、崗位能力、崗位技術培養的人才培養模式。在這一過程中,能夠充分發揮校企各自的優勢,將以課堂傳授間接知識為主的學校教育與直接獲取實際經驗和能力為主的生產現場教育有機結合。將人才培養模式由傳統的應試型轉變為應用型,有效的增強畢業生的市場競爭力。

工學交替中的“學”,包含了學生在學校期間的理論知識、技能的學習和在企業期間的實操實踐、職業素質的培養;工學交替模式中的“工”指學生作為企業員工,在企業進行的頂崗工作。

二、高等職業教育工學交替實踐的現狀

自2006年以來,許多高職院校把工學交替納入教改並著手實施,但實施過程中,仍存在著許多問題。

(一)課程設計與企業需求存在斷層

高職院校大都是按照本校的教學計劃來進行理論和實踐教學,但授課教師大多沒有實際工作經驗,課程設計拘泥於課本,照本宣科嚴重,學生理論豐富,動手能力卻很弱;企業工作強調的是實操能力,對於動手能力弱的學生,企業往往不得不耗費大量時間對他們進行培訓、指導,在經過長時間培訓後,工學交替的時間也接近尾聲。崗位的再次空缺,造成企業用工慌,影響了生產。

(二)“工”與“學”的銜接不緊密

校企雙方在工學交替時間、崗位輪換及管理方麵存在信息不對稱。企業需要用人時,學校由於教學計劃等原因不能安排學生到企業實習,當學生能夠實習時企業可能並不需要實習學生;企業需要學生一年甚至更長時間不間斷實習,而學校往往又不能保證學生的實習時間;學校希望學生在不同崗位間進行輪崗體驗實習,企業由於培訓等多方麵原因又難以讓學生輪崗。

(三)教學與生產在時間上存在衝突

高校的教學計劃具有一定的周期性,不能中途變更;而企業生產大都是季節性的,通常會在生產旺季來校招人,一旦旺季過去,崗位需求趨於飽和,企業就會要求學生返校。但此時已臨近期末,返校學生麵臨的是課程的脫節。在這種衝突中,高校為了使學生有機會去企業鍛煉,就不得不打亂自己的教學計劃而遷就企業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