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析中國書法與養生的關係(1 / 2)

淺析中國書法與養生的關係

理論研究

作者:孫亞娟

【摘要】書法是一門藝術,也是一種養生之道。

【關鍵詞】書法;中醫

書法與中醫是祖國傳統文化百花園中的兩朵奇葩,她們共同紮根於華夏大地的沃土中,又是關係至密的並蒂花。

書法是一門藝術,也是一種養生之道。書法能養神,養神能練意,有效地減少或避免心理對於生理的幹擾。練習書法,形神共養,使書家形神一體,心身統一,從而健康長壽。書法體現了形神共養的統一性。形體的養護在於動,動以養形。靜以養神,養神則保形。習書法時全神貫注,人的思想純靜、恬淡、少欲,心神不被外界事物所擾動,在追名逐利的風潮麵前,甘於清貧,恪守寂寞,使體內陰陽平衡,保證人體內環境的穩定狀態,延緩細胞的分裂周期。在書寫之時,心靜手動,形神合一,心不外馳,專心致誌,通過內外的協調作用,使血脈、經絡均得到疏通,從而起到消除疲勞的作用。一個人要長壽,首先要有健康的軀體,而軀體的健康取決於良好的修養和心態,並做到用心、恒心、耐心、信心和專心,方能健康長壽。因為修身養性是長壽的原動力。

為什麼書法有養生功效,我們從以下幾點談談。

一、書法可以健體

蘇局仙青少年的時候體弱多病,40歲以後練習書法不輟,身體逐漸強健。孫墨佛終生習書,近百歲時還日日臨池,耳聰目明。他說:“書畫既是腦力勞動,鍛煉人的思維,又是一種全身性體育活動,因為開卷習書作畫必須站立或端坐平息、專心致誌、氣沉丹田、雜念不擾。

王羲之在《筆勢論》中把手的功夫、筆端的功夫、眼的功夫、心底的功夫綜合為“十遲五急,十曲五直,十起五伏。”當懸腕或懸肘書寫時,肩、臂、腕、指都在用力運動,據有人研究,這時共有30多個關節和50多塊肌肉在配合動作。特別是站立書寫大字時,還要使用腰部和腿部的力量,使身子上下伸展,左右活動,這樣書寫起來才能隨心所欲,揮灑自如,力到筆端。習書須有正確的姿勢,要求“頭正身直,臂開足安,懸肘鬆肩,指實掌虛。”這時,心、眼、手、肩、粉、肘、腕、掌、指互相配合,關節、神經、肌肉協調並用。舒緩適中的動作,對機體有良好的鍛煉作用。從中醫經絡學的角度來講,人的十指與十趾,皆為人體十二正經的起點和末端,並與奇經八脈相互關聯。習書時,執筆仗五指,運筆依手腕,可同時作用於十二正經和奇經八脈以及相關的髒腑,而使髒腑的氣血充足,這同針灸、推拿等醫療手段通過刺激四肢神經末梢而作用於髒腑的機製是一致的。

不同的書體對健身有不同的功能。比如練習篆書,由幹其筆畫分布均勻對稱,結構環抱精密,具有團聚內向的氣的,內含筋骨,力在字中,表現出含蓄內斂,而它章法平正劃一,又給人以整體美,篆書平正安穩、行筆緩留又給人舒展的節奏感。因此,練習篆書可以緩解焦慮、緊張和躁動情緒,減少心理壓力。草書體勢放縱,筆勢連綿回繞,離合聚散,大起大落,變幻無窮,可以使人情緒興奮,擺脫壓抑、優鬱的心境,收到抒情達性之效。而楷書端莊工整,結構緊密,四滿方正,楷書書寫時提按、行頓如鬆如鍾,沉著穩重,使人心性平正中和,有益身體健康。

二、養生要在養心,順道而行,不治而致

書者“心正則筆正”,此論肇自柳公權與唐太宗論書,已成公論,然究其正理,卻如遊者觀山,各見其景;又如書生研經,各有所趣;誠見仁見智,各不相一。此事不必強求一標準答案,各受其益可也。古人習書,重在修身養性,此理未明,書道亡矣,先聖痛矣;隨之養生一事,亦成空談。尤其當今,其旨漸沒,欲望如潮,書法甚或墮落成宣泄情緒之方式。書法乃流動之音符,無聲之音樂。書法、音樂性質類同。“雅樂之感人也,性返於正”,孔子“在齊聞韶”而“三月不知肉味”,即是雅樂正其心意之一實例;書法一事,與此理同,身心本是不二,相滋而存,相滋而生;其心正者,浩氣存焉,氣盈心虛,體魄強健。老子《道德經》中亦雲:“清靜為天下正”,“致虛極,守靜篤”,其理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