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特色食品產業的現狀分析
理論研究
作者:薛曉峰
【摘要】本文主要以藏族人民的特色飲食為例,先對西藏的飲食現狀進行描述,並分析形成特色飲食的原因以及特色產品市場的潛力。得出應該根據西藏的特點,對食品產業進行有序的開發逐步形成具有特色的食品產業鏈,促進西藏特色食品產業經濟的發展。
【關鍵詞】西藏;食品;特色產業
一、西藏日常生活中的特色食品
西藏位於我國的西南邊陲,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環境特點是海拔高,空氣稀薄,降水量少,日照充足,風速大,惡劣的自然環境促使西藏人民經過不斷的思考和探索後逐步形成以溫食主義為主,搭配一些生食、幹食的飲食習慣。
1.青稞:是藏族人民製作糌粑的主要原料,青稞炒後磨成麵用酥油茶拌著吃,人們也將青稞與豌豆摻合製做糌粑,青稞的營養是比較豐富的,其營養價值不低於其他任何一種穀類的營養。
2.肉類和牛奶:藏族人民主要以牛、羊肉、奶類製品為主,而牧區群眾的牛羊肉每人每月食用量以及食用的酥油量也較大。牛奶除製成酥油、酸奶、奶渣食用外,人們也食用鮮奶。
3.酥油:它是藏族群眾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品之一,是一種粗製的奶油,是從牛奶中提製的奶油製品,含脂肪指標約為80%90%,還有不少維生素A,每兩酥油約可供給熱能400多卡、維生素A200個國際單位。
4.酒:主要是青稞酒和白酒,均為青稞發酵後釀成的酒,青稞酒多為淡黃或淡青色,味薄而質優。白酒則是高度數的燒酒,一般在五十五度左右有“中國西部的沃特迦”之稱。
二、影響西藏特色飲食形成的因素
(一)地理位置和氣候
西藏是青藏高原的主體部分,有著“世界屋脊”之稱。一方麵有空氣稀薄、含氧量少、氣壓低的特點。光照充足、輻射量大,導致這裏是全國太陽輻射量最多的地方;另一方麵西藏氣壓低、溫度年變化小而日變化大,所以有“一年無四季、一日見四季”的諺語。而且西藏各地降水的季節分配不均,幹季和雨季的分界非常明顯且多夜雨,年降水量自東南低地的5000毫米,逐漸向西北遞減到50毫米。
首先,由於該地區的地理位置和氣候的原因,決定了生活在西藏的人們在飲食上的一大特點即高脂肪、高熱量。由本文前部分的介紹可知牛羊肉及酥油熱量很高,這對於生活在高海拔且較寒冷的人來說非常有利。如藏族人民有食生肉的習慣,若到一些牧民或農區家中都會看到掛在屋內或帳篷內的風幹牛羊肉,不少人就以生食這種風幹的牛羊肉為樂趣,然後再喝上些醇香的酥油茶。
再次,當地的地理位置和氣候特點,不適合種植普通的綠葉蔬菜和水果。這在蔬菜和水果的供給處就對藏族人民飲食中蔬菜和水果的供給方麵設置了較高的門檻,故早期西藏人民的膳食中蔬菜和水果所占的比重很低,甚至為零。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現在西藏的蔬菜和水果正在逐步的走進家家戶戶的日常飲食當中,但是其食用水平與內地相比還是較低,極少數地區的人們仍然難以吃到蔬菜和水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