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霍達《穆斯林的葬禮》中的悲劇意識
理論研究
作者:黃國調
【摘要】《穆斯林的葬禮》這部長篇巨著中的悲劇美和悲劇意識一直受到關注,先從人生經曆、回族文化以及時代背景三方麵分析作家本身具有的悲劇意識,凸顯了作家獨具匠心的寫作手法,小說中的“故事性悲劇”外,小說中還蘊含著一定的“技巧性悲劇”。
【關鍵詞】《穆斯林的葬禮》;悲劇意識;故事性;技巧性
一、 霍達悲劇意識的形成
(一)人生經曆對霍達悲劇意識的影響
女作家霍達有著一個不太幸福的童年。1945年,霍達出生於北京的一個回族珠玉世家,家境還算富裕,然而霍達雖有幸免於親眼目睹那長達八年的紛飛戰火,卻早已在家人的日日熏陶下,形成了對戰爭的無限恐懼與憎惡,且霍達一出生,迎麵撲來的就是解放戰爭的巨浪。戰爭帶來的災難和劇痛深深植根於霍達的童年,而童年,正如冰心老人所說,“是生命中最深刻的一段。有許多印象、許多習慣深固地刻畫在他的人格和氣質上,而且影響他的一生。”
(二)回族文化對霍達悲劇意識的影響
霍達的悲劇意識植根於她悲劇性的童年和求學生活,又是對其自身所處的獨特的民族文化的傳承。河北大學盧沛在其碩士論文中指出:“民族傳統文化將其豐富的內蘊無私地賜予本民族的作家,民族作家也在其得天獨厚的藝術氛圍中自覺不自覺地尋覓著民族文化的精神內核,並嚐試著建構一種民族特質文化之上的族別文學。因此,作家,不管你是否在他的名字前麵冠以族屬,他都會或多或少,或隱或現地流露出所屬民族的心理特征。”
(三)時代背景對霍達悲劇意識的影響
除了自身民族苦難史及民族精神的影響,作家所處的社會和時代背景也影響了她的創作風格。霍達從文革之後開始進行文學創作,新時期的文學恰又都是充滿悲劇性的,曹文軒先生曾在《20世紀末中國文學現象研究》中提到:“70年代末以來的中國文學,其基調是悲劇性的。”十年浩劫給這個民族帶來的苦難、悲痛以及毀滅在迅速發展起來的傷痕文學中得到體現。霍達雖不是典型的傷痕文學作家,卻也於1979年冬創作了短篇小說《不要忘記她》,及時又深刻地對“文革十年”做出反思。
二、玉碎月落兩不知之“技巧性”悲劇意識體現
(一)篇章名和人物名蘊含的悲劇
俗話說,“題好一半文”,意即好的題目是文章成功的一半。僅從悲劇意蘊的塑造來講,“穆斯林的葬禮”這一題目直接點出了文章的悲劇主題,濃縮了整部小說所要表達的悲劇內涵,是全書悲劇意蘊的起點,“這一語言符號傳遞出莊嚴而悲憫的修辭信息,帶給讀者較大的情感衝擊力”。關於《穆斯林的葬禮》中人物名所蘊含的悲劇意蘊,福建師範大學李曉玲在其碩士論文《篇名、章名、人物名和相關語篇敘事的修辭分析》中把小說中主要人物的名字分為“月”類修辭命名和“玉”修辭命名兩大類,本文將借助這一分類探究人物名中所蘊含的悲劇意蘊。“月”類修辭命名的代表人物是韓新月,韓新月的名字中的“月”字,來源於她出生那天晚上“窗戶上正好有一個彎彎的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