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桃樂絲·諾帝曾寫過這樣一段文字:
指責中長大的孩了,將來容易怨天尤人。
敵意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容易好鬥逞勇。
恐懼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容易畏首畏尾。
憐憫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容易自怨自艾。
嘲諷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容易消極退縮。
嫉妒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容易鉤心鬥角。
羞辱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容易心懷內疚。
容忍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必能極富耐性。
鼓勵中長的的孩子,將來必能充滿自信。
讚美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必能心存感恩。
嘉許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必能愛人愛己。
接納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必能心胸廣大。
認同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必能掌握目標。
分享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必能慷慨大方。
誠實公平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必能維護正義真理。
安定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必能信任自己、信任他人。
友善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必能對世界多一分關懷。
祥和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必能有平和的心境。
家庭是兒童成長的第一個社會,父母是兒童的第一任老師。家庭可以說是整個生活的基礎,溫暖和諧的家是家庭成員快樂的源泉,事業成功的保證。在此環境下成長的孩子,也利於其人格的發展。
如果夫妻不和、吵架,將會極大地破壞家庭氣氛,也會極大地影響孩子的心靈。可以說不和諧的家庭經常製造心靈的不安與汙染,對孩子的教育很不利。理想的健康家庭模式,應該是所有成員都能輕鬆表達意見,相互討論和協商,共同處理問題,相互供給情感上的支持,團結一致應付困難。每個人都應注重建立維持一個健全的家庭。社會可以說是個大家庭,一個人如果能很好地適應家庭中的人際關係,也可以很好地在社會中生存。
家庭是父母創造的,可家庭的核心卻是孩子。如果父母成不了孩子的朋友,對家庭來說將會失去激情;沒有激情的生活,孩子將會難以快樂。專家指出家庭心理環境對兒童心理健康有著重要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1.家庭氣氛對兒童心理健康的影響
在氣氛緊張、父母關係不和諧的家庭裏,父親和母親常常是煩惱不安、性情暴躁、言語粗魯,對長輩缺少孝敬甚至虐待。
對於還沒有獨立生活能力、完全依賴父母的兒童來講,在這樣的環境中,孩子容易情緒緊張。孩子長期處在這種情緒中,又缺少溫暖和關愛,容易使孩子形成孤僻、自私、玩世不恭等不良品質,對兒童的心理健康產生負麵影響。
2.父母的教育觀念對兒童心理健康的影響
父母的教育觀念對兒童心理健康產生不利因素主要有以下兩種:
(1)嚴厲管教論。持這種觀點的父母往往要求孩子必須一切聽從家長,信奉“棒頭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等傳統觀念。其實,長期處在父母高壓政策下的孩子易形成幼稚、依賴、神經質的心理,他們的獨立性和自主性較差,有些幼兒可能變得更加依賴無主,有些則可能變得更加反抗、暴烈。
(2)自然成熟論。持這種觀點的父母對孩子往往是放任自流概不過問的態度。在這種忽略型家庭中兒童就會因為得不到關心、得不到父愛與母愛而產生孤獨感,逐漸形成富於攻擊、冷酷、甚至自我放蕩的不良品質,常常會有情緒不安、反複無常、容易觸怒、對周圍的事物漠不關心的心態。
3.家庭情感溝通對兒童心理健康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