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不打罵孩子,正確與孩子溝通(1 / 2)

如何培養好自己的孩子,如何能與自己的孩子暢通無阻地溝通交流,是每個家庭、每位家長所熱心關注的問題,而這也是現今社會環境下一個很棘手的問題。

溝通不是你控製自己的孩子的途徑,而是維係你和孩子之間的自然紐帶,這種紐帶可以使你不通過控製來施加影響,使你的孩子在沒有強迫的情況下同你合作。

在孩子的成長階段,孩子需要的是父母的關心和理解,而這需要的就是父母與他們明確坦誠的互動和溝通。如果當他聽到言不由衷、不連貫、虛偽或不值得信任的言語時,他心裏可能會產生逆反情緒。因此,在與孩子交流時,一定要站在他的位置,真誠地去了解他心裏的真正想法,這樣不僅會了解孩子的想法,也便於你對他因材施教,幫助你的孩子在將來發展其他更有價值的關係。

雯雯今年五歲。有一個星期天,她自己一個人站在角落裏哭,媽媽又哄又騙地叫她停止哭泣:“如果你再哭,我就把你一個人留在這裏。”結果雯雯不但沒有停止哭泣,而且還故意放聲大哭。“再哭,我真的走了。”雯雯一麵尖叫,一麵跟著媽媽走向門口,媽媽很快地溜到門後,但一聽到雯雯的尖銳哭聲便又推門進來。“好雯雯,不準再哭了。”後來媽媽真的離開,雯雯也不哭了,但是還是站在角落裏。

麵對孩子的哭鬧,很多父母總是不知所措,隻會口頭斥責孩子,製止他哭鬧,最後甚至變成恐嚇的語氣。卻沒想過孩子為什麼哭,沒想過和孩子溝通一下,問問孩子哭的原因是什麼。如果每位父母都能做到和孩子溝通,了解孩子的心理,也就不會多出許多任性又怪癖的孩子了。

對於孩子來說,你越是采取更普通的方式對你的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而且語調溫和、帶著愛意,他就會越快地感到舒適,越能掌握你和他之間的共同語言和文化,你們之間的交流也會更加有益。

在孩子的成長階段,你可以在任何問題上發表自己的意見,但不要指望自己的意見不會遇到質疑。你可以把自己從孩提時代就想當然的事情重新考慮一遍,要分享這些感覺,幫助你的孩子理解這些感覺,相信孩子能重視這些感覺——即使現在做不到,最終也要爭取做到。

在與孩子溝通之時,就算是最慈愛、最體貼的父母有時候也會說出不該說的話。人類的交流無一是完美的。無論你覺得與孩子之間相處得多麼融洽,適當的溝通都是必要的。人類的語言是一部奇妙的機器,能使人產生與你相似的思維,但它並不是完美無缺的。除非我們能做到專心致誌地傾聽,否則,就會在偶爾的走神中形成一些淺薄的認識,並以父母的威嚴毫無道理地發泄出來對孩子造成傷害。

當然,做父母的不必為他們對子女所說的每一句話擔心。根據兒童心理學者卡利可的說法:“父母親每天都說上千句話,在十八年中說了千百萬句。”偶爾說上一兩句不該說的話,並不是不可挽救的大災難。但是經常地循環說這些話就會對孩子造成傷害,這是一種錯誤的溝通模式。

以下就是九種父母經常有而專家認為最好避免的說話模式。

(1)“看看你哥哥多聽話!”和其他孩子相比較固然可以說明你想要孩子怎樣做,但卻不是鼓勵孩子的良方。心理分析家李斯特說,孩子的自尊不應基於外在因素,而應發自內在,例如孩子在學溜冰時,是否是好選手並不是由“我隻摔了兩次,而他摔了三次”來判斷,而是由“我跌倒後還要爬起來再溜”。

(2)“馬上給我擦幹眼淚!”任何媽媽看到孩子哭都忍不住會這麼說,但這樣做其實是在說:“閉嘴!我不想和你溝通。”你告訴孩子的信息是:你隻能忍耐他的情緒發泄到某一程度。其實你應該給孩子一點時間平複心情,讓他回房間發泄一下,或是抱抱他、安慰他。

(3)“沒什麼好生氣的。沒什麼好哭的。”這樣的言辭看起來好像是鼓勵孩子,實則否定了孩子的情緒,傳達給他的信息是:他的情緒並不存在或者是不該表達。

(4)“你總是/總不”這種全麵否定式的言語,除了隻能發泄你的情緒之外,毫無用處。孩子們需要給他改變的空間,而非用這種泛泛的言語限製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