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信任孩子,對他由衷的肯定與鼓勵(1 / 2)

信任是連接人與人之間感情的橋梁和紐帶,是真誠地抽幹心裏的每一絲猜疑和顧忌,是對他人由衷的肯定與鼓勵,是真正發自內心的認可與讚同。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對人的熱情,對人的信任,形象點說,是愛撫、溫存的翅膀賴以飛翔的空氣。”美國哲學家愛默生說:“你信任人,人家才對你忠實。以偉人的風度待人,人才表現出偉人的風度。”

信任意味著什麼?信任是向別人提供積極性或以積極性影響別人,而“積極性”一詞意思是“促使一個人做事或以某種方式行事的內心的動力、衝勁或意欲”。所以,信任涉及如何激發一個人內心深處的東西即潛能。

現在人們似乎希望一種外力可使自己和周圍的人朝著預定方向前進。但凡是由外力促成的行為,都不可能持久。這就像一輛汽車,有時有汽油,有時沒有。汽油用完了,汽車要人推才能走,一不推,汽車馬上失去動力,很快便停下來。但如果油箱中汽油常常是滿的,車內的發動機就能不停地驅動汽車前進,幾乎沒有盡頭。

人和信任的關係也是這樣。沒有信任,人就很難動起來,更不可能鼓起衝勁,也就很難發揮潛能。但如果一個人不停地受激勵驅動,他就能永遠前進。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曾進行過一項調查,其中有這樣一個結論:孩子對父母最大的希望是父母信任自己。專家發現,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信任與不被信任呈現出非常突出的矛盾。很多孩子認為父母對自己不夠信任。這種不被信任的感覺是怎麼產生的呢?

一個突出的現象就是父母什麼事情都要包辦代替,越包辦代替就越不相信孩子的能力,就越不信任孩子。

很多父母覺得孩子什麼事情都做不好。孩子哪怕是拿個碗、去超市買點東西他都不放心。還有的父母對孩子的學習不放心,總覺得孩子不努力、不認真,沒有上進心。包括孩子看電視、上網、看書,有時父母也會不放心,追問:“你看什麼電視呢?看什麼書呢?”上網就更不放心了。

其實孩子有孩子的理解和態度,也有自己的興趣和方法。父母們忘記了自己小的時候也曾經有種種讓父母不放心的時候,太急切地想讓孩子快點成長、成熟。

父母對孩子的信任就是對孩子的激勵。這一點我們是從托馬斯·愛迪生和他的母親那兒認識到的。旁人對一個小孩的信任能使這個孩子信任他自己。當這個孩子感覺到他是完全沉浸在溫暖而可靠的信任中時,他就會幹得很出色。他不會費盡心機地去保護自己免遭失敗的傷害。相反,他將全力地探索成功的可能性。他的心情是舒暢的。信任已經大大地影響了他——使得他把自己內在的最美好的東西發揮出來了。愛迪生說:“我的母親造就了我。”成功學家拿破侖·希爾在這方麵也有親身的體驗。關於這一點,他曾這樣說過:“當我是一個小孩時,我被認為是一個應該下地獄的人。無論何時出了什麼事,諸如母牛從牧場上放跑了,或堤壩破裂了,或者一棵樹被神秘地砍倒了,人人都會懷疑:這是小拿破侖·希爾幹的。”

“而且,所有的懷疑竟然都還有什麼證明哩!我母親死了。我父親和弟兄們都認為我是惡劣的,所以我便真正是頗為惡劣的了。”

“有一天,我的父親宣布:他即將再婚。我們大家都很擔心我們的新‘母親’是哪一種人。我本人斷然認為即將來我們家的新母親是不會給我一點同情心的。這位陌生的婦女進入我們家的那一天,我父親站在她的後麵,讓她自行應付這個場麵。她走遍整個房間,很高興地問候我們每一個人——直到她走到我麵前為止。我直立著,雙手交叉著疊在胸前,凝視她,我的眼中沒有絲毫歡迎的表露。”

“我的父親說:‘這就是拿破侖,是希爾兄弟中最壞的一個。’我絕不會忘記我的繼母是怎樣對我說的那句話的。她把她的雙手放在我的兩肩上,兩眼閃耀著光輝,直盯著我的眼,她使我意識到我將永遠有一個親愛的人。她說:‘這是最壞的孩子嗎?完全不是。他恰好是這些孩子中最伶俐的一個,而我們所要做的一點,無非是把他所具有的伶俐品質發揮出來。’我的繼母總是鼓勵我依靠自身的力量,製訂大膽的計劃,堅毅地前進。”

“後來證明這種計劃就是我的事業支柱。我決不會忘懷她教導我:‘當你去激勵別人的時候,你要使他們有自信心。’”

也許有人會說,像希爾這種行為惡劣的人居然能成為成功學的始祖,但這就是事實。是他的繼母造就了他。因為她深厚的愛和不可動搖的信心激勵著希爾,使他努力成為她相信他能成為的那種孩子。

由此可見,父母對孩子的信任,可以造就奇跡,造就人才。

孩子是一個獨立的正在成長的個體,是一個完整的人,有著做人的尊嚴。尊重孩子,不要認為他是小孩,什麼也不懂,沒有麵子,沒有自尊。自己是父母,是長輩,更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慮,不能隨著自己的心情對孩子想打就打,想罵就罵,想訓就訓,說出的話根本不顧及是否傷了孩子的自尊,這樣的做法隻會在孩子的心裏產生自卑、自閉的心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