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節儉的哲學裏,衡量財富的單位往往是最小的貨幣單位。節儉是用每分而不是用每元來計量的。任何一個人都要學會節儉,這不僅是一種美德,也會為以後的富裕奠定基礎。
節儉這個詞,最初的意義是緊緊抓住我們有的東西,主要是指在開銷方麵保持慎重,它與浪費和奢侈相對。這就要求人們節省開支,直到通過節儉而使積累的財富達到一定程度。
節儉,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從古至今一直被先賢們作為律己和育人的教誨。我國明末清初的教育家朱柏廬曾在他的著作《治家格言》中寫道:“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意思是即使是一頓粥、一頓飯,也應當想到它來得不容易;即使是半根絲、半根線,也要想到勞作的艱辛。以此來勉勵後人要珍惜這來之不易的衣食,不能輕易浪費,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這是司馬光引述他人的話,用來訓誡子孫。它強調要自覺保持儉樸,防止奢侈,含有自勉、警世之意。人都想過好日子,這本無可厚非。但是過於奢華是不可取的,而且這種追求是永無止境的。商紂王用了雙象牙筷子,他的臣子就要逃走,原因是看到了紂王的貪欲一發,將不可遏止。所以,堅持節儉要有自律的能力。
“取之有度,用之有節,則常足。”這是唐朝的陸贄給皇帝上疏中的話,旨在強調節儉的意義。大至一國,小至一家,量入為出都是重要的理財原則。推而廣之,資源和財物總是有限的,不能肆意揮霍。隻有“取之有度,用之有節”,才有可能持續發展。
周恩來應該是節儉的楷模。建國以後,周恩來總理在生活上始終保持戰爭年代那種艱苦樸素的作風。他常說:生活上不要那麼講究,穿得舊一點別人看著也沒關係,丟掉艱苦奮鬥的傳統才難看呢。
進北京後,周總理第一次做衣服,選中了“紅都”服裝店。工作人員介紹:“這是聞名全國的高級服裝店。”
周總理笑容滿麵:“我就是慕名而來的。”
麵對工作人員介紹的英國呢料、澳大利亞毛料等各色的外國布料,周總理搖搖頭,說:“我要中國料子,無論毛料布料都要國產的。”
這次他做了一套青色粗呢毛料中山服、一套藍哢嘰布夾衣和一套灰色平紋布中山裝。這幾件衣服一直穿到1963年,始終光滑整潔、挺挺括括。
衣服穿了10年仍然挺挺括括,其中當然有奧妙。周總理有兩隻袖套,辦公時必定套在胳膊上,這樣就保護臂肘不會磨損得太快。然而,他一天工作長達十七八個小時,天長日久仍不免磨損磨破,於是,便送去“紅都”請裁縫織補,一般人是看不出來的。衣服雖然舊了,會客時將衣服熨燙一遍,穿出來仍然挺挺括括,再加上他瀟灑大度的儀容舉止,絲毫無損大國總理的風度。
周總理吃飯很簡單,經常是兩菜一湯,主食吃普通麵粉,不吃富強粉,吃普通大米,不吃小站稻,而且每周至少一頓粗糧。在三年自然災害時期,周總理不吃肉,不吃魚,不吃蛋,和全國人民同甘共苦。在中南海,他常常親自排隊買飯。有一次,他買了一碗玉米飯和一碗湯,最後碗裏剩下的湯,周總理就用窩窩頭蘸著吃完,一點也不浪費。同誌們見到這種情景,都非常感動,勸他說:“總理,您肩上的擔子重,一定要保重身體。現在雖然困難,但我們這麼大的國家總能讓您吃好一點。”周總理卻親切地對大家說:“現在全國人民度荒年,我們領導更要帶頭。”
節儉的主要特征在於一點:付出的要比收獲的少。從工資或收入中積累哪怕是很小的一部分,為了將來的富裕,隻要有可能,都要將收入中的一部分按照通常的利率存起來。
那些在生活中取得成功的人,是那些從少年時代就開了個好頭的人。在學校的時候,他們好好地學習;當他們工作以後,他們沒有希望經常無所事事就能掙到工資。他們也沒有總是尋找致富的捷徑。他們埋頭努力,從不等待一些永遠不會到來的機會。他們明白一個既成的事實,就是時代不斷在變化。每個人都應該意識到,在青少年時期不養成節儉的習慣,就不可能存下一筆錢。即便隻是從一開始隻能省下幾毛錢,也總比什麼都不省好。你會發現,隨著日子不斷過去,從收入中存下一部分錢會變得越來越容易。發現銀行賬戶中存款積累得那麼快,讓人非常驚訝。一個人如果養成這個習慣,將來到了老的時候,就很有可能過得比較富裕。
“節省就是財富。”這個諺語已經對絕大多數人重複了若幹遍,直到我們對它感到厭煩或是滿不在乎為止,但是我們要記住,這句話之所以能成為諺語,是由於它的正確性和重要性。許多人已經證明,節儉雖然不能即時獲得大量的財富,但從長遠來講,它是潛在的財富積累。估計,如果一個人從20多歲起,每天以7%的複利儲蓄26美分,那麼他到了70多歲的時候,就會有一筆3.2萬美元的財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