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總有一些永恒的話題,其中之一便是關於子女的教育。年輕的父母在孩子呱呱墜地時就已經承擔了家庭教育的第一任教師。父母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對孩子的思想、行為產生深刻的影響。這要求每一位家長從自身的素質出發,增強家教責任意識,掌握家教的科學方法,以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子女,以積極向上的理想情操引導子女,以傳統的美德影響子女,努力配合全社會把子女教育成全麵發展的創造性人才。
家長永遠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有意無意間,孩子都會向與自己關係最近的父母學習生活、交往習慣,所以家長的言行舉止對教育而言便尤為重要。倘若你喜愛抽煙卻鞭打責罵偷著吸煙的孩子,那便是教育中的最大失敗,請記住,我們想讓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自己也要往同一個目標努力。
為什麼要將父母的素質與子女教育相提並論呢?主要是因為家庭教育是由父母實施的,他們在家庭教育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經過大量的研究證明,人們已逐漸趨向於一種共識:父母素質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家庭教育的成敗。
父母素質,一般可分為兩個方麵:一方麵是指父母本人作為一名社會成員、國家公民所具備的素質,如文化水平、品德修養,這些可稱為家長的一般素質。父母的一般素質對子女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同時又是家長進行家庭教育所必備的特殊素質的基礎。另一方麵是指作為父母對子女進行教育所必備的特殊素質,即父母應有正確的教育觀念、豐富的教育知識、科學的教育方法和一定的教育能力等。
從孩子出生之日起,父母就自然而然、不可選擇地成為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可以說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教育不僅是最早的也是終生的。父母不僅要照顧兒童的生活,而且要承擔對子女進行德、智、體、美全麵發展的重任。這種教育是在日常生活中通過言傳身教潛移默化進行的。可以說,家長素質直接影響著家庭教育的成敗。這就要求身為孩子第一任教師的家長們,必須提高自身的素質,以提高家庭教育的質量,幫助子女積極健康地成長與發展。
教育本身就是一種無形的力量,家長對孩子們的應是潛移默化的影響。父母不可能永遠將孩子納入自己的道德體係,當孩子長大後,隨著人生境遇的轉換、時代的變遷,可能會生長出與父母不同的價值觀。但如果父母給予他們一個牢固的基礎,使他們在有意識的摸索中形成自己的新價值,他們會記住自己的父母是如何勇敢地對待自身的缺點,這種勇氣與坦率會鼓勵孩子作終生的探索與自我培養,不致迷失方向。
美國的父母非常重視對孩子的模範表率作用。
例如父母教育孩子要守約,但如果自己本身對此就沒做好表率,那就不僅不容易產生教育效果,甚至會給自己帶來尷尬:“約翰,我和你講了許多次要遵時守約,否則會浪費別人的時間,也給別人留下不好的印象,你不這樣認為嗎?”
“這沒有什麼大不了的。”約翰說。
媽媽有些生氣了:“怎麼能說沒什麼了不起呢?你養成這樣的毛病,長大會怎麼樣呢?還有誰會信任你呢?”
看見媽媽生氣,約翰也有些沉不住氣了:“你是大人了,不是也過得很不錯嗎?沒見你有什麼麻煩呀?”
“你是什麼意思?”媽媽不懂怎麼話題扯到了自己身上。
“你大概忘記了,有一次,你答應來參加我們學校的活動,我都告訴老師你會來,你卻到活動結束了都不見人影。”
“那是因為我臨時工作上有事情,而且那些活動也不是非參加不可。”媽媽注意到兒子不屑的甚至有些譏諷的表情,尷尬地停住了,不知該如何收場。
我們許多家長都對孩子的行為大加斥責,然而到了具體教育時,不是感到教不得法,就是孩子反而疏遠了自己,其實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因為父母沒有言傳身教、身體力行。
父母們往往隻用自己所說的來要求孩子,而不用來要求自己。試想該管教的除了孩子,不也有家長自己嗎?如果要求孩子學習,自己卻不看書學習,說一套做一套,即使再苦口婆心,孩子也很難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