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我們都是精神病(2 / 3)

穿過竹林,雲露寺座落山腳下俞伯平停了車,走進廟裏。雲露寺的院子比較小,更顯得院中的幾棵菩提樹碩大無比、挺拔蒼翠。第一進為天王殿,天王殿的左右為鍾樓和鼓樓。過天王殿,就是中間供著“三世佛”的大雄寶殿。由大雄寶殿繼續往前,便來到了圓通寶殿。圓通殿又名觀音殿,殿**有十一麵觀音銅像。寺的最後一進為藥師殿,殿裏供奉南無消災延壽藥師佛。

佛像大小高矮胖瘦各不相同,神情動作千姿百態。有的咬牙切齒,怒目而視;有的朱唇微啟,麵帶微笑;有的盤膝而坐,雙手合十;有的金雞獨立,手舞鋼鞭;有的眼睛半閉,手持經卷。

俞伯平走進後院徑直去找明一大師,大師住在廟後部的一處小院。青瓦粉牆、木門銅鎖那是記憶裏的中式院落。推開木門,俞伯平說道:“明一大師在嗎?”裏麵答出聲音:“那位,進來吧。”俞伯平走進房間,裏麵倒也簡單,隻是一床一桌,幾張椅子,還有大大小小幾個木盆。明一大師很麻利地拿起一塊抹布,將椅子抹了一下,請俞伯平坐。小和尚忙取了杯子倒茶。明一大師說:“茶不好,多多包涵。”俞伯平說道哪裏,端起茶杯抿了一口。卻發現這茶還真的不錯,暗香綿綿,苦中帶甘。喝了一會兒茶,俞伯平說:“這茶很不錯。”明一大師慈眉善目身穿一件袈裟,精神矍鑠。看到俞伯平說:“俞施主,咋麼想起到我這就裏來了。”俞伯平笑笑:“路過這裏想起大師了,就來你這裏了。”明一大師笑道:“真是路過嗎?”俞伯平說:“大師就是大師,這都看出來了!”明一大師說:“俞施主今日到我這裏來,想必是有心事而來吧,”俞伯平說:“今天到大師這來,也沒什麼事,主要要來向大師討教討教,不知大師可有心情?也希望大師不吝賜教。”明一師傅:“今日倒是沒什麼事,俞施主不妨說說。”

俞伯平說:“為什麼佛教一談到幸福不能隻涉及當下,還必須考慮將來的死亡?”

“我們的幸福觀需要觀察。

現在這個時代,人人每天上班、努力工作,就是為了幸福。但如果不知道人身存在的意義,苦苦追求今生的名利,不一定能得到幸福,甚至後世可能更加痛苦。

比如,很多人在追求幸福時,沒有滿足感,要求不斷攀升,一直達不到自己最滿意的狀態,就痛苦萬分。而佛教告訴我們,該爭取的可以爭取,但沒必要過於貪求,追求自己力量以外的東西。

我本人來說,對每天的生活都很知足。知足不是懈怠和消極,而是在努力的同時,對結果並不強求,有一種滿足。若能如此,每個人都能得到幸福。要知道,幸福就是內心的滿足。

與此同時,幸福又不得不談到死亡。因為人都會死,對於死,幾乎沒有一個人不怕。如果提前知道死是怎麼回事,就會早做準備,死亡來時也能從容麵對。如同軍人先要操練,上了戰場,才能遊刃有餘地麵對敵人。

遺憾的是,許多人對死亡不僅沒有準備,反而掩耳盜鈴,一聽到“死”就不高興。前不久有個96歲的老人,醫生說“你可能不行了”,他火冒三丈去打醫生,嫌他說話不吉利。

回避死亡,其實沒有任何意義。有生必有死,也就是生就是死,死就是生,對死應該有個正確態度,尤其要明白死亡並不意味著終結,它隻是今生的結束,卻是來世的開始。基於這一點,佛教在談論幸福,尤其是來世的長遠幸福時,不得不談到死亡。

俞伯平點著頭,又問:“請問大師有神靈嗎,我要如何對待神靈了?”

“神靈在每個人的心中,信有不信則無。我們的態度應是不信奉但不妨恭敬。

人有德行,死後才能轉生為神、為天人,何況有一些神靈本身也是皈依佛門、發願護持佛法的。我們雖然不歸投、依止他們,但要有基本的尊敬,不要隨便批評、輕侮。

菩薩對眾生一律平等恭敬,我們也要隨學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