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紙藝苑的拓荒者
非遺之窗
作者:田茂軍
中國民間剪紙自魏晉以來,就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藝術風格和流派。在以華夏為主體的剪紙陣營中,各地區的剪紙藝術也呈現出多元化局麵。值得關注的是,唐宋以來的文人畫家很少涉足剪紙藝術,也很少見到文人畫家拿起剪刀進行創作,藝術史上展現藝術家意韻風神的,依然是國畫藝術中的筆墨丹青,這種現象直到近現代才有所改觀。在西方,以馬蒂斯和畢加索為代表的一批現代畫家,他們把藝術的眼光投向民間,向民間學習,創作出一大批具有現代意義的新型繪畫作品——剪紙作品。作為立體派繪畫風格的畢加索,對中國民間剪紙的造型情有獨鍾,有論者指出,他的創作思維與中國民間剪紙的創作思維如出一轍,有著驚人的一致性和相通性,即注重直覺思維,將不同視角的同一事物的各個部分或不同事物組合於同一畫麵,進行多維空間的意象表現。民間剪紙是天然渾成的自我狀態,作為藝術家的文人卻是經過不斷思考和探索後對傳統藝術觀念的學習模仿與創新,在此點上,中國古老的民間藝術和西方的現代美術不期而遇,殊途同歸。
在此背景下審視李希特的剪紙藝術,值得玩味和思考。
我們所熟悉的多數剪紙藝術家,大多出生農村,沒有進過高校,更沒有接受過專門的藝術訓練,在剪紙藝術傳承和創作上,他們之中不乏出類拔萃者。但是毋庸置疑,剪紙藝術界裏也不乏平庸的藝術家,他們無法超越傳統和自我,較多地停於自我重複。
李希特不同,他既不是傳統的照搬者,也不是傳統的背叛者,而是傳統的批判繼承者和創新者。作為一個書法家,作為一個篆刻家,李希特的剪紙作品呈現出高雅不俗的藝術品味和深厚的國學底蘊,形成了李氏剪紙的獨特風格和審美情趣。在物欲橫流、藝術家把創作當做流水作業的當今時代,李希特的創作不媚俗,不從俗,不庸俗,以不可複製和不重複自己的藝術精神,沉默而堅韌地前行,表現出一個特立獨行的藝術家的良知和人格精神。
如前所述,李希特的剪紙作品不同於傳統的剪紙,是運用綜合藝術語言和藝術符號獨創的現代文人剪紙。這種剪紙具有當代文人藝術創作的獨特性與超越性。曆來國畫講究詩書畫三者的統一或三元並舉;曆來的剪紙講究構圖的固定套路和格局,在單純樸素的同時也呈現出單調與單薄的局限。李希特的獨特性就是將國畫的表現技巧與傳統的剪紙藝術合二為一,既有國畫的詩詞、書法、篆刻,又有剪紙造型和單純與樸素,然後呈現出一種新穎別致的雅俗共賞的審美趣味。這裏所言的“雅”是一種雅致之美,是一種書卷氣,它既是傳統的,又是創新的;這裏的“俗”是指通俗之美、樸素之美,它既是民間的,更是文人的。如果沒有較好的文學功底和書法基礎,就創作不了這樣的具有一定難度的剪紙作品;如果不熟悉民間剪紙的造型規律和審美特色,一般書法家也無法操剪,以刀為筆,妙刀生花。因此,作為藝術家的李希特,他超越了一般書法家的藝術表現領域,橫跨書法、繪畫、剪紙、篆刻、文學等多個藝術領域,成為有學養、有品位的藝術家。
美學學者吳炫曾指出,真正的藝術家是不斷超越傳統和超越自我的。李希特正是這樣的藝術家。他多才多藝,勤奮耕耘,長期潛心於民間剪紙藝術的學習與研究,繼承傳統不泥古,注重超越不逾矩。在他的創作中,其團花圖案構圖飽滿,繁複富麗;肖像剪紙誇張別致,寫意傳神,以快、準、美獲“三湘一絕”之讚譽。他的其他剪紙,如對聯剪紙、人物剪紙、生肖剪紙、書法剪紙、篆刻剪紙等等,皆技藝精湛,令人過目難忘。
在我所接觸的湖南省剪紙藝術界裏,李希特先生是一個說得少做得多的實幹型的藝術家。他的代表作都集中在他的《李希特剪紙集》一書中。在2009年舉辦的湖南省第四屆剪紙藝術展覽中,李希特先生的十二生肖剪紙和書法剪紙獲得評委的高度肯定和一致好評,最後榮獲一等獎。著名剪紙藝術家秦石蛟先生稱他的剪紙是新風俗剪紙,“不因襲傳統的剪紙僅以諧音寓意的手法進行創作,而是將原有的吉祥圖形符號進行重新建構,使其內涵更豐富,寓意更深刻”。著名學者左漢中先生稱他是剪刻並用的技法高手,稱讚他“剪紙風格樣式之多、內容涉及之廣,在湖湘剪紙界堪稱翹首,恐怕無人能與之比肩”,此言不虛,實事求是。李家鄉的本土作家陽劍稱他“剪紙技藝爐火純青,為人卻低調謙虛,人品剪品渾然一體,為我輩楷模”。誠哉斯言!書法家左立詩評論道,李的剪紙將書法和繪畫結合起來,畫中有話,畫中有書法,“為剪紙藝術別開了一個生麵,拓展了一個空間,提高了一個檔次”。
李希特老師成為當代剪紙改革與變法的拓荒者,這也是他的高明之處和獨特之處,簡言之,就是博采眾長,不斷創新,不斷超越。有了這樣的藝術家,我們的剪紙藝術才能夠走向世界,走向與其他藝術互相對話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