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扮弱計——讓孩子充當一次“小大人”(1 / 3)

父母常常抱怨現在的孩子對父母漠不關心,缺少責任感,他們不知道,孩子的責任感是要從小培養的,如果你總在孩子麵前表現出一副風雨無懼的樣子,孩子就會認為父母是不需要他們關心照顧的。因此,父母們不妨偶爾扮一次弱,向孩子求助,你會驚奇地發現孩子竟因此變成了懂事的“小大人”,而你也可以從孩子的幫助中獲得很多東西。

1.把孩子當成老師

中國的父母總喜歡在孩子麵前表現出全知全能的樣子,生怕露出不懂的地方,讓孩子看輕了自己。其實這樣辛苦地維持自己的威嚴是沒有意義的,如果你能放下“威儀”,主動向孩子請教一些事情,你們的關係將會更親密。

晚飯後,喬依一直在擺弄那個壞掉的音響,可弄了半天還是沒有修好。這時喬依13歲的大兒子湯姆從樓上吹著口哨跑了下來,看他的打扮似乎正準備出門去玩。“湯姆!”喬依叫住了他,“過來幫我看看這個音響,再修不好就得換了!”“爸爸,您是讓我幫您修音響嗎?可是我以為——真是太難以置信了!您從來都不會找我做這種事的。”然後在父親略顯尷尬的目光裏,湯姆迅速脫下外套蹲下來和父親一起研究那個音響。“您看!這個導線接觸的不太牢固,我猜毛病就出在這上麵!”喬依驚訝地看著自己的兒子,“你怎麼會懂這麼多呢?你知道,我一直把你當成小孩子!”湯姆愉快地笑了,“爸爸,我不是告訴過您,我參加了學校的電器小組嗎?以後家裏的電器壞了,需要幫忙時就請您說一聲,我會非常願意和您一起幹活的!”從那以後,喬依發現兒子變得懂事了很多,看到父母做家務事時,他會禮貌地問一聲:“需要我幫忙嗎?”而且湯姆還買了一大堆物理方麵的書籍,有空就坐在房間裏研究,現在湯姆已經成為了家裏的“電器專家”,老師告訴喬依說湯姆現在上課時變得“很認真”。

喬依第一次向兒子湯姆請求幫助時,我們可以看到湯姆感到十分驚喜,他立刻放棄出去玩的念頭,留在家裏陪父親修理東西。13歲的湯姆非常驕傲,父親的求助讓他看到了父親對他的信任和依賴,這種感覺甚至成了他學習和進步的動力。所以為人父母的你何不放下架子,向孩子請教一些東西,你會發現不再需要嘮叨、不再需要責罵,你的求助就使孩子變得更懂事、更樂於學習。

我們應該明白每個孩子都希望“做自己的主人”,他們都希望從自立與幫助他人中尋求到自我存在的價值。所以,父母不妨試著扮演一下弱者,給孩子責任心與能力以最好的鼓勵與讚賞。

其實扮弱者並沒有什麼為難的,你可以不時地叫孩子教給你一些東西,比如:怎樣收發郵件,如何解答這一謎語等;也可以叫孩子幫助你做一些與研究有關而你又沒有時間去做的工作。例如,叫孩子調查最完全、最可靠、最暢銷的價值在2500元左右的冰箱,或者研究市場上最好的洗衣機,或找出一段為了達到市中心的某一地點而避免遇到修路或交通堵塞等現象的最佳線路,或叫孩子核對一些所調查的事實和資料再給你一個結論。孩子決不會認為這些工作枯燥無味,他們一定會滿懷希望地認真工作的,這不僅使孩子得到了一個鍛煉機會,也會使孩子因“爸爸(媽媽)需要我”而感到幸福。

另外,當孩子有自己特殊的興趣和愛好時,可以讓他告知你他所學到的、發現的東西。例如,如果你的孩子對天文學感興趣,可以讓他指出某一星座的位置;如果你的孩子喜歡研究汽車,當你們一起外出時,可以叫他告訴你某些車的名字。

尋求孩子的幫助,從小的方麵看是與孩子交流的一種技巧,但從更高的層次看,卻是教育觀念的創新。許多家長會有這樣的疑惑:一個小孩子有什麼能力可幫助大人?曆來都是大人幫助孩子,哪聽說過孩子幫助大人的?他們即使接受讓孩子幫助自己,也不過認為是一種哄小孩的遊戲而已。

實際上,這不僅不是一種遊戲,而且還是創新教育的需要,也是家長自身的需要。我們所具有的價值觀念、知識、行為方式及習慣有很大一部分已難以適應社會的發展,而我們的成見、生活經驗以及越來越多的惰性常常阻礙我們看到這一變化。

我們已經進入了信息時代,我們的孩子比我們更快、更好地掌握了新媒體技術,如計算機網絡等。在“明日青少年與媒介”巴黎國際論壇上,來自幾十個國家的學者形成了一種共識:我們正在被青少年甩在後麵,我們感到了挑戰,我們對自己的無能和無知感到恐懼。甚至教授計算機的教師都感受到這一點,他們發現,許多學生在老師指導入門後,很快地就超過了老師,最後就變成了相互學習。在有計算機的家庭裏,孩子常常成為父母的老師,因為除了他們,幾乎沒有人可以教父母如何應付不斷湧來的知識、信息和技術的潮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媒介實驗室的研究人員為此提出“以孩子為師”,並倡議改變以往的教育觀念。

其實,生活中很多父母也會發現,自己的孩子有很多讓自己不得不佩服,不得不學習的地方。

許某是一家音像店的老板,最近他發現自己9歲的兒子強強常把自己看過的漫畫書和CD盤帶出去,許某問孩子把東西借給誰了,但兒子的回答卻讓他大吃一驚,“借?沒有啊!我把漫畫書打九折賣給同學了,CD嘛,和同學交換了。”許某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那是爸爸買給你的書啊,你怎麼能把書賣了呢?”兒子卻滿不在乎地回答:“可是我已經看完了呀!放在那裏沒有用,還不如打九折賣掉,同學也高興,我還可以存錢買新書。爸爸,你不是做生意的嗎?怎麼不理解我呢?”許某仔細想一想,忍不住笑了,孩子的辦法多聰明啊!第二天,他在自己的音像店門前掛了個牌子“以舊換新,兩張舊影碟,可換一張新影碟,同時本店從即日起出租影碟,歡迎光臨!”結果店裏的生意從此紅火了很多,許某高興,孩子更高興,他鄭重向許某許諾:“我要好好學習,然後出國留學,以後要做個大商人,經營很大的一家公司。”

生活中有很多強強這樣的孩子,他們不僅成績優秀,而且還有與豐富生活相適應的多種能力,比如說,對足球、流行元素了如指掌,對家用電器樣樣精通,他們英文嫻熟,當你被電器上的各種按鍵、電腦上的條條指令弄得眼花繚亂時,孩子卻可以輕鬆應對這一切。因此以孩子為師並沒有什麼丟人的,這樣反而可以增加、父母與孩子交流的融洽性和趣味性,並促使孩子不斷學習和進步。

[扮弱計妙解]:以孩子為師會讓孩子看到自己的價值所在,增強自信心和自尊心,但向孩子請教時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態度,應該是平和虛心而不是盛氣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