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課堂,家庭教育給孩子的影響是深遠而巨大的。因此,父母如果能在家庭生活中,通過講故事等方式,培養孩子健康的興趣愛好,陶冶孩子的情趣、品行,那麼就可以讓孩子更健康地成長。
1.故事中有最好的教育
現在的家長越來越重視家庭教育:他們讓孩子多說話,鍛煉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他們與孩子說話注意遣詞造句,增加孩子的詞彙量;他們給孩子講各種各樣的道理,以培養孩子的良好品行……當然這些做法都沒錯,但是他們常常忽略了一種最簡單且有效的教育方法:故事熏陶法。
賓夕法尼亞州匹茲堡大學語言學教授斯特娜夫人認為,講故事是教育孩子最有效的方法。在女兒維尼夫雷特還不會說話時,斯特娜夫人就給她講希臘、羅馬、北歐各國的神話。等女兒會說話以後,母女倆就表演這些神話。她還向女兒講述聖經故事,有的還用戲劇的形式演出。這樣女兒不但對天文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也理解了許多雕刻作品的內容。
為了使女兒牢記神話和聖經中的故事,斯特娜夫人常把有關的內容編在紙牌上。在教各國曆史時,也采用了同樣的方法。
好的影響在於好的教育斯特娜夫人通過這種方法,使女兒的記憶力得到了鍛煉,想象力受到了啟發,並且大大擴展了原有的知識。
那麼,為什麼故事熏陶計會有如此奇妙的作用呢?
(1)講故事能擴大孩子的知識麵、開啟孩子的智慧、豐富孩子的語彙。孩子是這個世界的生客,為了讓孩子知道世界,最好的媒介當然就是講故事。講故事不僅能使兒童擴大知識麵,同時也擴大了詞彙。如:16歲獲得法學博士學位的柏林哈雷大學教授、德國人卡爾·威特,他的父親是一個牧師,當小威特稍能聽懂說話時,他的父親老威特就天天給他講故事。這樣教育的結果,使小威特到3歲時就輕鬆地記住了三千多個詞彙。
(2)講故事能培養孩子的想象力。想象力是人們在頭腦中利用原有的形象創造出新形象的一種能力。想象既可以依據別人的描述進行,也可以利用自己的經驗大膽地組合創造一個全新的形象。教育的實踐證明:講故事、看圖畫、參觀、旅遊、散步、收看必要的電視節目等都是豐富孩子知識經驗的有效方式。所以每一位父母都應從各方麵開闊孩子的眼界,豐富孩子的知識經驗,從為孩子想象力的發展提供豐富的原材料出發,多給孩子講故事,以培養孩子豐富的想象力。
(3)講故事能培養孩子的良好品行。在聽故事的過程中,孩子的情緒一直隨著情節的變化而變化,正是在這些情感的激發的過程中,情感受到陶冶。故事中的人物,通過家長講述出來以後,那些生動有趣的故事情節就在孩子的頭腦中烙下深刻的印記。那些人物形象感染了孩子,使孩子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就會不自覺地摹仿、效法故事中的人物的行為。因此,要教育孩子,根本不必給他們講一些幹巴巴的道理,隻要你能用故事感染孩子,那麼你就成功了。
為了充分運用故事熏陶計教育孩子,家長在講故事時,還要注意以下幾點要求:
(1)故事要有選擇,內容要積極向上。故事的內容要積極、健康,有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比如多給孩子講古今中外名人立德、明理、勤儉、好學、力行、成才、自立、擇友、有信、尊老、愛幼等方麵的故事,切忌講那些恐怖、低俗、消沉墮落的故事。另外所講的故事要有趣味性,還要根據孩子的不同年齡階段,進行選擇。
(2)在講述過程中要富有表情、富有變化。講故事時要形象生動、繪聲繪色,語調要抑揚頓挫。總之,要善於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激發孩子的興趣。
(3)家長給孩子講完故事後,盡量要求孩子複述故事。這樣做的目的是要培養和鍛煉孩子的記憶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4)講故事時,要指導孩子編故事、續故事,鍛煉孩子的想象力。在日常生活中除了多給孩子講故事外,還可以引導孩子仿照故事的寫法,把他周圍所熟悉的東西編成故事,也可以讓他們為某個故事續一個合情合理的結尾。這樣做可以鍛煉兒童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德國著名詩人歌德就曾受益於這種方法。他曾回憶說,他小的時候,母親每天晚上給他講一個故事,但故事隻講一半,留下後半部分讓歌德去想,如果第二天能把故事講出來,媽媽就再給他講一個故事。歌德為了第二天能夠聽到新故事,必須展開想象把故事接述下去。久而久之,歌德的想象力得到迅速發展,達到很高的水平,為他日後進行詩歌創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