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孩子麵臨的是一個處處充滿競爭的社會,而很多孩子由於生活過於安逸,往往缺少戰勝困難的勇氣。因此,聰明的父母應該多讓孩子經受一些艱難困苦的磨練,以培養他們堅韌不拔的意誌和毅力,這樣他們才能在未來的競爭中取勝。
1.從小要讓孩子吃點苦
現在的孩子大多由父母寵著、愛著,泡在糖罐裏,就像溫室裏的花朵一樣,難以經受風吹雨打,而這樣的孩子也很難適應未來“優勝劣汰”的殘酷競爭。因此家長們在孩子小的時候,就要有意識地讓他們吃點苦。
中國的一些父母們,因為自己小時候吃了不少苦,因而打定主意堅決不讓孩子再吃苦,他們總是千方百計地滿足孩子,保護孩子。一些孩子甚至上了高中還不會洗衣服,不會照顧自己,所有跟“吃苦”有關的事全由家長代勞,然而這樣做有什麼好處呢?隻能培養出一些嬌氣、隻會依賴父母、又吃不了苦的孩子。
流點小汗讓孩子將來更能幹在一次夏令營裏發生了這樣一件事:按照計劃,60名孩子要長途步行40公裏,途中自己做飯,搭帳篷,行程是3天。可在第一天上午,就有6個孩子哭著給家裏打電話,抱怨說太艱苦了,要背著很重的包走那麼遠的路,而一個女孩則哭著非要爸爸馬上來接她。結果到終點時,60名孩子隻剩下37個,其餘的孩子都因為吃不了苦,中途放棄了。隨團的一位醫生感歎地說:“現在的孩子太嬌了,現在連這麼一點苦都吃不了,以後到社會上怎麼辦啊!”
這樣的擔心並非沒有道理,可一些家長仍在執迷不悟地“保護”孩子,生怕孩子受罪。然而,就在許多家長挖空心思地滿足子女的各種要求時,美國人卻千方百計地對他們的孩子進行“吃苦教育”。為了讓孩子了解過去困難的日子,美國一家學校給孩子們做了“憶苦飯”,結果,孩子則麵對當年大人吃過的黑麵包嚎啕大哭,拒食3天。校方毫不動搖,第4天,孩子終於咽下了這頓憶苦飯。在美國的許多孤島或森林裏,人們常常可以看見美國小學生的身影。他們在沒有老師帶領的情況下,麵對著既無水源又無淡水的可怕的自然界,安營紮寨,尋覓野果充饑,撿拾柴草,尋找水源,自己營救自己。一位孩子參加野外訓練歸來後,感慨地對老師說:“我以前以為供我們享受的一切現代化設施都是本來就有的,荒島的曆險才使我明白,人生來兩手空空,一切都是勞動創造的。過去老師講勞動光榮,我們沒什麼感覺,如今才真正理解了這個詞的含意。”
而日本的家長也說:“在送給孩子幸福之前,先要送給他們苦難。”在日本的幼兒園裏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每逢冬天,孩子都要赤身裸體於風雪之中滾爬跌打一定的時間。天寒地凍,不少孩子嘴唇凍得發紫,但在一旁的家長們個個硬著心腸,沒有一個上前摟住自己的孩子。他們知道,這樣不僅換來孩子真正的健康,而且還能鍛煉孩子麵對艱苦與挫折的意誌。
能吃苦中苦,方得甜上甜。一些教育學家建議家長們運用“苦磨計”教育孩子,多給孩子吃些苦,讓孩子體會生存的艱辛,逐步提高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堅韌不拔的生存毅力。
吳總的兒子多多6歲了,有一天吳總帶他去劇院看演出,出來的時候已經是下午四點了,多多嚷著肚子餓,要回家吃晚飯,沒想到車子偏偏壞在了半路上,怎麼辦呢?吳總想了一下,就對兒子說:“多多,現在離咱們家隻有3公裏左右了,爸爸打電話叫人來把車拖走,咱們走回家去吧!”多多不高興地說:“爸爸,好餓啊!咱們打車回去吧!”“不行!”爸爸一下嚴肅起來:“這麼點苦都吃不了嗎?我像你這麼大的時候還曾餓著肚子走30裏山路呢!”於是父子倆開始沿著馬路往家裏走,3公裏的路整整走了一個小時。有人問吳總為什麼要這樣做,吳總回答說:“為了讓孩子能夠吃點苦。”
美國的芭貝拉·羅斯說:“父母必須讓孩子知道,在成長的道路上,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成功往往是與艱難困苦相伴而來的。”兒童教育學家們普遍接受的一種觀點是:戰勝生活中挫折和困難的勇氣,是在童年時開始樹立和發展的。因此為了孩子著想,父母們必須盡早對孩子進行吃苦教育,讓他們自小受到艱難困苦的磨練,有了吃苦精神孩子們才能在未來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