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機重重的情況下,副軍長葛爾泰和王世長將劉銘祺拉到一邊,將當今的局勢一通講,勸劉銘祺還是以大局為重,暫時應允,等日後兵強馬壯後。
其實劉銘祺何嚐不知道眼前的局勢,他能率領著三千人馬破八旗都統梅勒的十萬八旗兵,險入天下第一關的山海關,戰敗鎮國大將軍蔡明瑞的精銳之師,多半還是靠一些小伎倆出其不意取勝而已。如今所剩下的兵卒不足兩萬,別說打了,就算守著山海關這個空城,被嘉慶帝內外圍上半個月,餓都得餓死。
心再痛,也得學會忍,先委屈了薛碧貞,等自己軍事實力強大後,就可以真真正正地和大清抗衡了,到那時,就有嘉慶帝後悔的那一天。
劉銘祺硬著頭皮答應大清的使臣,並留下嘉慶帝親擬的聖旨,嘉慶帝並未失言,三日後,一道聖旨將關外的五萬八旗兵撤回秦皇島,兵合一處,共計三十萬大軍,交給鎮國大將軍蔡明瑞在此駐守,目的就是怕劉銘祺不老老實實地在塞外呆著,要是見他有風吹草動的跡象,立即揮兵鏟除。
協議達成之後,嘉慶帝樂嗬嗬地將薛碧貞帶回京城……
大清朝罕有以異姓封王者,康熙國初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以泛海來歸,封孔為定南王,耿為靖南王,尚為平南王。吳三桂以請兵功封平西王。揚古利以世臣故,追贈武勳王,孫可望來歸封義王。黃芳度以殉節贈忠勇王,然皆不世其爵,唯福康安以征苗薨於軍,特贈嘉勇郡王。
清朝對王爵(含親王、郡王)冊封非常謹慎,除宗室的世襲王爵外,隻有功勳卓著的皇子或宗室,蒙古及外藩首領可獲封王。大清異姓封王,隻此五人,孔,尚,耿,孫,吳,他們五個算是實實在在的當過王,享受過王的待遇。
康熙徹底剿平了三番之叛以後,大清一統江山,便不再封王。嘉慶帝破此一例,此舉也是為了給劉銘祺一個特大的補償,希望他能老老實實在關外當他的大明王,別再跟他爭女人。
嘉慶帝的算盤打得如意,可那桀驁不馴的劉銘祺是那等老實人嗎?於情於理豈能將自己的愛妾拱手讓人,即使暫時的妥協,也是形勢所迫,隻不過是推遲入侵而已。暫時的妥協退避是智慧,永遠的妥協退避是無可救藥的白癡。
轉眼進入了冬季,異常寒冷的冬季,枯萎發黃的殘葉徐徐飄下,樹杈上又隻剩下了殘存的枯枝,在冷風的侵襲下斷落,身處盛京的劉銘祺迎來了他穿越第二年的第一場雪。
北國風光,千裏冰封,萬裏雪飄。望長城內外,惟餘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須晴日,看紅妝素裹,分外妖嬈。
現已經成為大清大明王的劉銘祺可不比他在京城裏的日子差,光陪王伴駕的丫環仆人就達上萬人。住的是清初兩代皇帝住的皇宮,總麵積6萬多平方米,周圍宮牆環繞,房屋三百餘間,近十數個院落。整個建築分三大部分:中部為大內宮闕,正中是崇政殿(俗稱金鑾殿),殿前有大清門,左右建飛龍閣、翔鳳閣,殿後有師善齋和協中齋。最後為清寧宮,前有鳳凰樓。清寧宮的東麵是衍慶宮和關雎宮,西麵有麟祉宮和永福宮。這些宮都成為大明王劉銘祺家眷住的寢宮。
在崇政殿、清寧宮的東西兩側,分別建有頤和殿、介祉宮、敬典宮、迪光殿、保極宮、繼思齋、崇謨閣。東部為大政殿,是大明王劉銘祺聽政的地方,殿前分左右兩行排列的十座官署(即“十王亭”),是大明王劉銘祺議政的地方。西部建有文溯閣、戲台、嘉蔭堂、仰熙齋等,是大明王劉銘祺閱巡盛京時讀書、看戲的地方。宮殿以滿洲民族特色最濃而見長,在宮殿建築群中,可與大清京城內的紫禁城媲美。
說實在的,劉銘祺可算是個不擇不扣的土皇上了,這裏的日子要比京城當兵部尚書,軍機大臣爽的多,唯一讓她不爽的就是身邊少了一個大美人薛碧貞的陪伴,時常讓他的心裏鬧心巴拉地不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