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方法注意力培養中拒絕懲罰與暴力(1 / 1)

有很多父母喜歡懲罰孩子或者用暴力教育孩子,他們至今仍然延續著父輩教育自己的方式,堅守著“棍棒底下出孝子”和“不打不成器”的教條。“這麼簡單的問題你怎麼還沒記住?上課怎麼聽講的?”“作業寫不完不準出去!”“你怎麼笨成這樣啊?”……這些父母都相信孩子必須是要受點皮肉之苦才能長點記性,他們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讓孩子把心用在該用的地方,把注意力集中在該集中的地方,但是事實往往是相反的,聽到這話的孩子往往延續著自己的“笨拙行為”。下麵我們來看一個例子:

孩子正在寫作業,但是寫著寫著心思就不知道飛哪裏去了,呆呆地盯著窗外,手裏握著的筆也停止了運動。媽媽走進來,看到兒子這個樣子,雷霆大怒,大吼一聲:“看什麼呢?”兒子被突如其來的聲音嚇了一跳,看到媽媽進來,趕快回神看作業,媽媽走過來一把奪過作業本,更加憤怒:“這麼久就寫了這麼一點,還錯了好幾個,你的心思整天都用到哪裏去了?”說完把窗戶一關,“我就站在這兒看著你,把心收回來,今天做不完作業不許吃飯。孩子看了媽媽一眼,然後準備寫作業,但是過了很久都沒有動一下筆,怎麼還不寫?”“我不會……”孩子抬起頭望著媽媽,呆滯的目光中帶著恐懼。

媽媽這樣說無非是想要讓孩子收心並且集中注意力在作業上,但是從孩子的反應來看,並沒有什麼改善。這是因為比較激烈的話讓孩子產生了恐懼,這種恐懼占據了他的整個身心,他已經沒有任何空間再去容納別的事物了,此時孩子的大腦一定是一片空白,處於茫然不知的狀態,試問,他又怎麼可能解答出自己的作業題呢?

我們再來看看另一位媽媽的做法:

同樣年齡的一個孩子,一樣的心不在焉,眼睛被窗外迷人的景色給吸引了,無心自己的作業。媽媽走進來,看到了這一切,靜靜地走到窗前,“外麵的景色的確是很漂亮啊!以前我還真沒發現,孩子,你在看什麼呢?”“我在想,為什麼鳥可以在天空飛,而人就不能呢?”“真是個愛思考的孩子,這是因為鳥扇動翅膀時所產生的空氣壓力不同導致的,也和鳥的身體構造有關係,如果你想了解得更清楚呢,就得去買一些專業的書籍來仔細研究,但是裏麵有很多知識你可能會看不懂,因為你的基礎知識還不夠,所以你必須先把基礎知識學好了,才能去理解和解釋那些你很好奇的現象啊!”說完,媽媽指了指孩子的作業。孩子心領神會,說:“媽媽,我明白了。我一定會學好基礎知識,把這些奧秘揭開。”聽了孩子的話,看到孩子開始專心地寫作業,媽媽開心地笑了。

同樣的情況,因為媽媽的處理方式不同,結果也大相徑庭。

其實,心不在焉、走神、漫不經心是孩子的自然表現,出現這種情況是正常的,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孩子的無意表現。但是作為父母,往往認為孩子不專心,擔心長此以往會影響孩子的學習成績,於是就嚐試著用各種方式來改變孩子的行為,包括暴力手段。但是懲罰和暴力的方式往往隻會適得其反,因為這是孩子的天性所在,逆著孩子天性的行為隻會讓孩子產生叛逆和抵抗。而且,據研究,當一個孩子處於不快樂的情緒中時,他的智力、注意力和潛能會大大降低,懲罰和暴力不能帶來很好地結果,就像你不能在嘈雜的環境中有很好的休息一樣。對於孩子的天性,父母要學會引導,讓孩子在與之相適應的環境中更好地發揮自己的潛能。

一教育是一項長期的投資,父母需要和孩子共同成長,學會耐心地對待孩子,不能凶為一時不滿意就大發雷霆,對孩子訓斥、指責,這就違背了自己最初的目的。

做父母的應該有比孩子更敏感的心靈才能更好地體會和理解孩子,因此家長必須時刻關注孩子的情緒變化。有句話說:“教育應該在厭倦之前結束。”因此,父母應該時刻注意孩子的反應和學習狀態,一旦孩子出現了厭倦情緒,不要再去逼他學習知識或者接受什麼,因為在這時孩子的注意力處於低穀,進行教育隻能是事倍功半。除此之外,父母還必須關注自己的情緒變化,做自己情緒的主人,不能因為自己的情緒低落而責備孩子,讓孩子受到自己情緒的影響而導致注意力下降。要時刻保持敏感,為孩子,也為自己。

很多父母在管孩子時聽到了別人的反對意見,會拋出一句“我的孩子,我愛怎樣就怎樣”的話。正是因為這個“我的”,讓很多父母對孩子失去了耐心,對孩子懲罰時從不心慈手軟,使得孩子的注意力都被恐懼趕走。想象一下,倘若你的同事做錯了事情,你是否會深明大義地去安慰他說:“誰還不犯點錯啊!下次爭取做好就行了。”但是如果是你的孩子犯了錯,你是否會大聲訓斥:“說了幾遍還記不住,整天沒一點記性!”這對你的孩子是否公平呢?凶此,在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把孩子看成一個朋友,然後用對待朋友的方式對待孩子,孩子在享受到父母春風拂麵般的愛時,心中充滿了快樂,注意力也會達到最佳狀態,就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