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已經10歲的雅晴整天愁眉苦臉的。在別人的眼裏,她是個乖孩子,還是個多麵手,琴棋書畫樣樣都會,甚至被很多鄰居拿來做自己孩子的榜樣呢。但是在她的心裏,她很羨慕那些普通的孩子,她說:“我長這麼大都沒有真正體會到盡情玩的滋味。媽媽今天讓我學鋼琴,明天讓我學英語,後天帶我去畫畫,反正一會兒也不讓我閑著。我其實什麼都不想學,我想出去玩!我好羨慕那些不會琴棋書畫的孩子,因為他們可以自由自在地玩。雖然我什麼都會,但是在學校卻不知道怎麼和同學們相處,我很孤獨。”說完之後,雅晴委屈地哭了起來。而且,雖然雅晴很有藝術細胞,但是因為孤獨導致上課發愣、走神,注意力無法集中,被老師批評過好多次,成績也越來越差。
零點研究谘詢集團在2007年5月做過一項此方麵的調查,調查顯示,我國大部分4~12歲的城市兒童都過著忙碌的“上班”生活。在4~10歲的兒童中,上了課外學習班或是特長班的超過了半數,達到了51.6%,接近30%的孩子上了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課外班。在10~12歲的兒童中,“上班”的比例達到61.9%。當問到你曾經想玩什麼被父母阻止過時,參與調查的公眾給出的排名依次是:看電視(33.9%),玩電腦或網絡遊戲(30.2%),跟小朋友一起玩傳統的戶外遊戲(16.0%),玩什麼都受限製(10.3%),參加打球等體育活動(6.7%)等等。
看到這樣的調查結果,或許有些父母會說,讓孩子現在多學點東西都是為他未來著想,而且現在很多重點學校招學生都要獲獎證書,不學能行嗎?即使這些學校對證書沒有要求,那我的孩子有了證書,還不是更勝一籌?
這些父母的想法也都是有道理的,為孩子著想的心哪個父母沒有啊?尤其是看著別人家的孩子去學這個學那個的,做父母的心裏當然著急得不得了,都怕自己的孩子輸在了起跑線上。但是孩子愛玩的天性也是與生俱來的,靠強行改變會造成很多問題。
很多父母都有認識誤區,以為我生了他,他就是屬於我的。而且孩子將來麵對著如此大的競爭壓力,必須提早進入學習狀態,盡量多地去學習才能適應社會。而且每當孩子反駁自己的時候,很多父母常對子女說:“我們這樣做,也是因為愛你,為你好啊。”想用這句話壓住子女的反駁,把愛當做不合理要求的借口。其實這些認識都是片麵的、錯誤的。孩子屬於他自己,有選擇自己未來道路的自由,也有玩耍的權利,如果因為愛才逼孩子學習,那麼這種愛就是扭曲的、不合理的。孩子的未來需要自己去走,不是通過父母的安排就可以確定的。所以,首先把自由還給孩子吧!孩子有了自由,才能更有動力集中精力去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