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商理論的第二方麵就是自我控製能力。自我控製能力也就是自律能力。它主要是指一個人能夠很好地處理並控製憂鬱、暴躁、憤怒等不良情緒,使之保持在一定的合理狀態,這種能力建立在自知的基礎上。這種能力不足將會使人陷於痛苦情緒的漩渦之中;反之,在這方麵能力高的人可從人生的挫折和失敗中迅速跳出,重新調整自己,開始一個更好的未來。作為孩子,我們應當通過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有意識地控製自己的情緒。對於消極的情緒,如冷淡、抑鬱、悲觀、憤怒等,要對它加以抑製和消除。
作為父母,我們應當讓孩子認識到不良情緒的危害,幫助和引導孩子有效控製自己的情緒。同時,父母還要讓孩子懂得應該在什麼樣的場合下表現什麼樣的情緒,以便讓孩子能自覺地掌握,逐漸形成自我控製情緒的能力。
本章從情緒控製的角度精選了一些有代表性的小故事,這些小故事同樣在哈佛大學廣為流傳,影響了一批又一批的社會精英。在這裏同樣希望它們能夠成為啟迪孩子的智慧之光。
在紐約州,有個小男孩總愛發脾氣,父親對此很無奈。一天,他的父親拿著一大包釘子交給他,並告訴他說:“孩子,以後你每次發脾氣時,你就用錘子在咱們家後院的柵欄上釘一顆釘子,好嗎?”孩子不明白父親的意思,不過還是猶豫著答應了。
第一周,小男孩在柵欄上一共釘了36顆鐵釘。又過了幾周,孩子開始慢慢地控製他的憤怒情緒,此後在柵欄上釘釘子的數目也在逐漸減少。他發現自己的情緒在慢慢地轉變,他把這一變化告訴了父親。父親並沒有對他的轉變大加讚賞,而是建議他說:“如果你能堅持一整天不發脾氣,就把釘在柵欄上的釘子拔掉一顆。”小男孩點了點頭。
過了一段時間,小男孩竟然把柵欄上所有的釘子都拔掉了。
父親微笑著拉著他的手來到了柵欄邊,意味深長地說:“孩子,你做得很好。但是,你看看柵欄上被釘過那麼多小孔,已經不是原來的樣子了。當你對別人發過脾氣後,你的語言就像釘孔一樣,會在人們的心靈上留下疤痕。這就像拿了把刀紮在了別人的身上,即使刀拔了出來,但傷口還在。其實語言帶來的傷害與肉體上的傷害是一樣難以愈合的。”
高情商的孩子這樣做
壞脾氣是一把雙刃劍,傷害別人的同時,也會傷害自己。我們小時候在家中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是爺爺奶奶懷中的寶貝疙瘩,如果稍有不順,我們便會大發脾氣。長大後,在與同伴的交往中,我們也會因為一件小事或者一句話而與同伴發生口角,甚至惡語傷人。當我們自己一吐為快的時候,可曾想過對方的感受?也許你的一句不經意的言語,會給別人造成一生的傷害。即便事後我們為此事道歉,也不能完全彌補曾經受到的傷害。
高情商的父母這樣做
現在孩子的脾氣似乎是越來越壞,這跟父母的嬌慣以及爺爺奶奶的溺愛不無關係,當孩子第一次為了不合理的要求而躺在地上耍賴的時候,我們的遷就可能已經為孩子壞脾氣的滋生埋下了種子。
情緒控製是情商教育的重要內容,它直接關係孩子成年以後的行為。我們經常會從媒體上看到一些孩子因為不能有效控製自己的情緒而做出的種種極端行為,如果縱容孩子的壞脾氣,今天這些事情發生在別人家的孩子身上,明天這種情況就有可能在我們的孩子身上出現。對於孩子的錯誤,如果表現出適當的愛心、耐心與關心,讓孩子在實踐過程中感知、感受、感悟,最終改變壞脾氣也不是一件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