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情商的父母這樣做
自私的孩子不可能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這將嚴重製約孩子的發展。教會孩子基本的尊重、理解和分享。當他們從狹隘、自私和無禮中走出來的時候,他們就已經前進了一大步。
傳教士的問候
20世紀30年代,有一位猶太傳教士每天早晨總是按時到一條鄉間土路上散步。無論見到任何人,他總是微笑著熱情地打一聲招呼:“早安。”
其中,有一個叫米勒的年輕農民,對傳教士這聲問候,起初反應冷漠。在當時,當地的居民對傳教士和猶太人的態度是很不友好的,這位年輕的農民聽到這聲招呼,從來不給予任何回應。
然而,年輕人的無禮,沒有改變傳教士的熱情,每天早上,他仍然微笑著問候這個冷漠的年輕人,和他說早安。日複一日,終於有一天,這個年輕人脫下帽子,也向傳教士道一聲:“早安。”
好幾年過去了,納粹上台執政。
這一天,傳教士與村中所有的人,被納粹集中起來,送往集中營。在下火車、列隊前行的時候,有一個手拿指揮棒的指揮官,在前麵揮動著棒子,叫道:“左,右。”被指向左邊的是死路一條,被指向右邊的則還有生還的機會。
傳教士的名字被這位指揮官點到了,他渾身顫抖,走上前去。當他絕望地抬起頭來,眼睛一下子和指揮官的眼睛相遇了。
傳教士習慣地脫口而出:“早安,米勒先生。”米勒先生雖然沒有過多的表情變化,但仍禁不住還了一句問候:“早安。”聲音低得隻有他們兩人才能聽到。米勒先生看著傳教士,眼神中不再是冰冷,而是閃爍著人性的光輝,他將指揮棒指向了右邊,大聲說:“右。”
高情商的孩子這樣做
一句習慣性的問候,換來了一次生的機會。在那生死的一瞬間,一句善意的問候,總能給人一些心理的波動,而這一點兒微妙的變化,卻決定了一個人的生死命運。這不是傳說,而是發生在二戰期間的一個真實的故事。
可想而知,麵對戰爭的殘酷與冷血,人們的內心深處是多麼渴望溫情與問候,或許那位指揮官對戰爭也早已經深惡痛絕,然而他卻難以在戰場上找到彼此的心靈默契,而一句輕鬆的問候,一句溫情的祝福,讓一顆被戰爭浸泡過的冰冷的心感受到了溫暖,瞬間打破了隔閡,超越了仇恨,化成一縷人性的光輝——事情就這樣發生了轉機。所以,在我們的生活中,多一句對別人的問候,多一句對朋友的祝福,你的命運或許就會因此而改變。
高情商的父母這樣做
一個懂禮貌、有修養的孩子,總是會受到眾人的歡迎。他既能夠給別人快樂,也能夠讓自己快樂,這是一個孩子應具有的健康心靈。因此,教會孩子學會尊重別人,理解別人,比孩子拿到奧林匹克競賽一等獎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