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人在沙漠中穿行,遇到暴風,迷失了方向。
兩天後,烈火般的幹渴幾乎摧毀了他生存的意誌。沙漠就像一座極大的火爐要蒸幹他的血液。絕望中的他卻意外地發現了一幢廢棄的小屋。
他拚足了最後的氣力,拖著疲憊不堪的身子,爬進堆滿枯木的小屋。令他失望的是,小木屋中沒有人居住,好在天無絕人之路,枯木中隱藏著一架抽水機,他立刻興奮起來,撥開枯木,上前汲水。但折騰了好大一陣子,也沒能抽出半滴水來。
絕望再一次襲上心頭,他頹然坐地,卻看見抽水機旁有個小瓶子,瓶口用軟木塞堵著,瓶上貼了一張泛黃的紙條。上邊寫著:你必須用水灌入抽水機才能引水!不要忘了,在你離開前,請再將瓶子裏的水裝滿!
他拔開瓶塞,望著滿瓶救命的水,早已幹渴的內心立刻爆發了一場生死決戰:我隻要將瓶裏的水喝掉,雖然能不能活著走出沙漠還很難說,但起碼能活著走出這間屋子!倘若把瓶中唯一救命的水倒入抽水機內,或許能得到更多的水,能讓以後到達這裏的人多一些機會,但萬一汲不上水,我恐怕連這間小屋也走不出去了……
最後,他還是毅然把整瓶水全部灌入那架破舊不堪的抽水機,接著用顫抖的雙手開始汲水……水真的湧了出來!他痛痛快快地喝了一頓,似乎全身都找回了力量,然後他把瓶子裝滿,用軟木塞封好,又在那泛黃的紙條後麵寫上:相信我,請在此刻,想一想別人,把水灌入,你會得到一個海洋。
幾天後,他終於穿過沙漠,來到綠洲。每當回憶起這段生死曆程,他總要告誡後人:哪怕在絕望的時候,也要先奉獻,後索取。
高情商的孩子這樣做
奉獻的意義遠大於索取,一個懂得奉獻的人才會有更大的收獲。每個人生活在這個世上,都不可能擁有自己所需要的一切,每個人都需要不斷地奉獻和索取。大部分人習慣於從這個社會中得到什麼,而不習慣於奉獻什麼。如果一個人隻知道從別人那裏索取,而不懂得奉獻,那麼最終他可能會遭到別人的唾棄。就像故事所講述的那樣,假如故事中的那個人一口喝下瓶裏的水,或許他暫時沒有生命危險,但仍然難以保證他順利走出沙漠。而他把瓶子裏的水灌進抽水機汲水時,他卻得到更多的水,不僅為後人留下了引水,而且還讓自己痛痛快快飽飲一頓。所以:即使是再困難的時候,也不要忘了先奉獻、後索取。
高情商的父母這樣做
孩子能夠具備奉獻精神固然是一件好事,但是孩子的思維傾向於索取,因為他們作為一個未成年人,不能創造自己發展所需要的各種條件,他們的衣食住行都需要父母為他們提供,這讓孩子養成了索取的習慣,當然這沒有什麼不妥。但是,一定要教育孩子,不要隻懂得索取不懂得奉獻,不要讓他們認為我們所提供的一切都理所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