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學生都希望自己的成績能達到全班第一、全年級第一、全校第一,但任何目標都要通過腳踏實地的努力才能逐漸實現。因此對學生來說,重要的是認清自己的實際狀況,為自己製定可以達到的短期目標,並通過不斷的短期目標,最終實現自己的長遠目標。
美國加州五所頂尖高中中的一所發生了一起非常事件,一個華人學生,是該校考試成績的第一名,SAT滿分,加上是很多考試競賽的冠軍,學生本人以及校方、家長都認為報考哈佛大學絕對沒問題,但最終哈大還是拒絕錄取。最後這個學生從金門大橋跳海自殺。
分析一下學校錄取的標準,我們就能發現,這個學生死得十分不值。
美國的大學不看重滿分,達到一定分數標準(例如哈佛大學對SAT-I的要求是1450分)後,他們就認為,這個學生在基礎程度上符合進入該校的標準,就不再以考分的高低作為錄取學生的標準。也就是說,他們對1450分的學生和1600分滿分的學生是會同等對待,而不像中國的大學從高分到低分順序錄取。
說實話,一些名牌學校也不是對中國學生有著什麼成見、偏見或歧視,而是他們的選擇標準與中國人的想象不同,雙方對優秀學生的認識標準有區別。學校注重學生所考的AP課程。AP課程是在高中期間所學的大學基礎課程。一個學生選擇的AP課程多,就說明他(或她)的學習進程超前。同時各門AP課的組合趨向,也能向學校顯示這個學生的專業優勢。
怎樣的因素才是能被這些名牌大學錄取的強因素?每年名牌大學派出的信息宣傳人員其實都一直在強調,這就是一個學生要在眾多學生中能夠顯出special(特殊),也就是說自身有與眾不同的特點。
這位自殺的學生試圖以死來抗議美國學校的歧視,而這樣的歧視隻存在於他自己的腦中,是他主觀想出來的。因此說,他的死連悲劇都算不上,充其量隻能算是一出鬧劇。
他的問題,是學習期望值設得不合理,反而迷失了學習本身的目的。在中國,很多高考的學生在高三階段,都會寫血書以示決心,密密麻麻的血書能掛滿宿舍的樓道,這本身就不是一種正常的心態。這樣的學生,考好了會聚在操場上集體焚書,考不好則可能會發生種種問題,這樣的學習難道是健康的嗎?
另一位考生也報考了哈佛,她的心態就正常得多。
她的父親鼓勵她報考盡量多的美國“重點大學”,包括哈佛等。父親說,這不是意味著我們真的那麼希望去哈佛上學,而是將哈佛作為一把尺子,度量一下自己,同時也以此度量哈佛,從中獲得第一手資料,這樣自己的心理就會有絕對的平衡。心理健康是“勞心者”最重要的健康指標,保持心理健康和心態平衡,是一個學生首要的素質。父親說,無論別人怎樣想,我們都應該永遠擁有自主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