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課堂上,老師講出來的知識僅僅是老師的知識。隻有通過學生的消化吸收,做出小結,才能變成學生自己的知識。學生的小結能把知識裝進自己的頭腦,並且做出初步的整理,把老師講的知識連接到自己頭腦中的知識樹上。
完整的知識體係或知識結構能促進學習,便於記憶,利於應用。教師要指導學生對本課所學的知識進行整理歸納,讓學生自己來小結。這樣不僅能及時反饋信息,而且可以進一步促進學生能力的發展,提高學生的概括能力和掌握學習方法的能力。
小結可反饋教學信息,捕捉教學的得失,幫助學生梳理知識結構,使知識係統條理清晰、簡明易懂、形象活潑。為技能的提高和後麵的學習清除障礙。同時,還可以由感觀接受,經大腦加工,把不熟悉和認識不深的知識轉化為自己理解、掌握的知識,把老師的知識變成了自己的知識。
作為老師,也應該創造出適合學生小結的氣氛,積極鼓勵。在特殊情況下即使學生的思維走入誤區,也不應該潑冷水,或和盤托出整個結論。這種簡單的做法隻能否定學生獲取結論的能力,打擊學生的自信。長此以往,學生對教師的依賴性會越來越強,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就隻能不斷弱化。
課堂小結的形式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而豐富多彩,由教師引導學生參與,互助完成。一堂課好的“結尾”,既能達到總結課堂所學知識的目的,又能使學生有意猶未盡之感。所以,應著力追求以下3個標準:一要簡明扼要,二要使學生思維得以延伸,三要小結形式的不拘一格。
比如,在初一《代數》第一冊“一元一次方程的應用”的教學中,開始可以提出一個生產實際中的應用題,它用小學列算式的辦法不容易解決,這就設立了一個疑問,能讓學生帶著疑問,邊聽邊想。到結尾小結時,就能讓學生使用本節課所學的知識,列出一元一次方程,逐步解決開始提出的那個問題。這時,學生就能明白,學習方程的目的是為了應用,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重要方法就是“方程思想”。這樣,在學完了一節課的知識後,學生立刻就明白了所學知識的用途,適用於什麼環境、什麼場合。這種結尾的形式別具一格,既達到了小結所學知識的目的,又能使學生思維方法得以延伸,逐漸形成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從學生的角度看,做課堂小結是為了讓自己對知識的印象更深,因此,不妨采用純粹的口語或方言,用一個通俗形象的比喻來概括本節課的知識,比如“應用題是火車,方程是火車道”。學生的小結越通俗、越生動,自己的印象就越深,越不容易忘記。
課堂小結一般從以下幾個方麵去進行:
第一,回顧一堂課從頭至尾的過程。這節課主要內容是什麼,老師開頭是怎樣引入的,中間是怎樣引導分析的,最後是怎樣總結歸納的,都應弄清來龍去脈。把握了教學脈絡,就等於把握了知識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