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2章 培養孩子摘錄的好習慣(1 / 2)

學習如掘寶,摘錄是最好的工具。

攀登高山,就要采摘果實;遨遊大海,就要尋找珍寶;學習知識,就要摘錄精華。

常聽不少人這樣評價時下的青少年:

知識淺薄,能力欠缺,目光短淺,見識少,思維幼稚,精神空虛……究其原因,許多人都認為主要是不喜歡讀書,閱讀麵狹窄,涉獵不多,見少識淺。

現在孩子的知識儲備、思想深度、思維水平的確不能使人滿意。但對於造成這種現象的真正原因,筆者的看法與大多數人恰恰相反。作為語文教師,筆者多次在學生中對他們的日常閱讀情況做過調查。發現現在的青少年十分喜歡閱讀。

他們經常談的書籍、報刊、雜誌不下10種,還包括一些有一定品位的書籍、報刊,如《基督山伯爵》《三國演義》《水滸傳》等中外名著;《讀者》《散文》《青年一代》《少男少女》等一批當代比較有代表性的期刊,還有《參考消息》《中國青年報》等思想價值較大的報紙。如此看來,孩子們不但喜歡閱讀,而且閱讀麵也較廣,涉獵的知識領域比較多。但為什麼他們在知識儲備、思想見識等方麵沒多大長進,依舊膚淺、幼稚呢?筆者認為,這其中的原因在於孩子是讀得廣,說得多,卻吸收少,沒有把他們所說、所聽的化為己有,如同孩子進果園,雖置身枝繁葉茂、碩果累累的環境,最後卻收獲甚微。那麼,如何才能解決這個問題呢?專家認為:閱讀要重摘錄。

1.摘錄,手腦的合作

中外古今,典章經文,名著大作,精深博大,浩如煙海。我們要想在有限的時間內讀有所獲,學有所成,就必須講究方法。書山文海,光靠爬得快,遊得慢,是不會有多大收獲的。

麵對大量的書籍、報紙雜誌,怎樣的閱讀才是有效的?答案是:摘錄。任何一部書、一本雜誌、一篇文章都不可能是字字千金、句句經典,其中有些內容有價值,另有些內容可能沒有太大的價值。對於前者,我們在閱讀的過程中應該摘抄下來,收集在一起,便於更深刻、更全麵地研究、掌握。如果每一次閱讀都能摘錄出其中的精華,那麼,日積月累下來,我們就擁有了一筆可貴的財富,可以說是一座座沒有雜質的、精華薈萃的寶藏,這對我們以後的學習有莫大的幫助。

摘錄,既是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更是一種科學的學習方法。它不但能豐富我們的知識,而且還能深化我們的思維,提高學習能力,對學生提高成績有巨大的作用。有一位校園詩人曾說:我最初的詩句都來自於我的摘錄本。那裏麵收集了古今中外無數詩坊大家最精彩的吟唱。

有一個一直畏懼寫作文的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一邊閱讀大量的書籍,一邊作大量的摘錄,每天對當日摘錄的句子、文段仔細分析,深刻品味,並嚐試寫作。後來,他的作文裏也出現了一些頗有文采、有內涵的句子,最後,他的寫作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

摘錄不是簡單的抄書,它是有選擇、有判斷地吸取。摘錄不僅僅是手的任務,也是腦的責任。讀一篇好文章,首先,也是最關鍵的一步是篩選出文中最具價值的部分,或者是新穎獨到的觀點,或者是精致巧妙的構思,或是流光溢彩的語言……然後將這些內容抄寫到自己的摘錄本上,並反複品讀,領會其中的奧妙,化為己有。長期這樣,自己思考問題的角度、思維的深度廣度、語言表達的能力、知識的豐富程度等方麵定會有長足的發展。

2.摘錄,是一條學習的真理

其實,摘錄不是一個新鮮事物。縱觀曆史,革命導師、科學大家、文化智者在學習中無不重視摘錄的方法。

列寧在研究無產階級革命最核心的問題——土地問題時,花費了大約10年的時間來詳細摘錄了美國、法國、德國等國家的大量文獻著作和統計資料。《列寧全集》中有大約三卷的內容都來自於摘錄。這些摘錄來的資料在指導無產階級土地革命中發揮了巨大的參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