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2章 培養孩子善於做階段性總結的好習慣(1 / 2)

《禮記》中說,學然後知不足。學習的目的,就是要找到自己哪裏掌握得比較充分,哪裏還有不足。如果連自己的缺點和問題都不知道,你如何複習?你又怎麼麵對考試?你的不足不是試卷上老師打的叉,而是頭腦裏知識的空白。

在考試中,經常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就是有一兩道難題,大家都不知道從何下手。如果題目本身並沒有超出所學的範圍,那就說明了一件事:大家都有問題,不善於思考,他們的學習,並沒有達到應有的效果。進一步分析,難題為什麼難?解題的關鍵在哪裏?大多數時候,隻要綜合已經學過的知識,就能找到其中的突破口。之所以大家都找不到,隻有一個解釋,就是大家對已有知識的掌握都不夠牢固,不知道怎樣使用頭腦中的知識,這時,他們學到的知識,就是死的。

如何把死的知識變活?辦法有很多種,你甚至可以從頭到尾再學一遍。但要說效率最高的辦法,還是做階段性的總結。也就是說,每學一段,都應該對所學知識和自己的掌握情況,有比較清醒的認識,尤其要清楚,自己還有什麼弱點和不足。這是大家的問題,誰能解決它,在和大家的競爭中,誰就會更有優勢。

那麼,怎麼樣總結才能有最好的效果?知識量那麼大,舊的還沒消化吸收,新的就已經來了,跟老師的進度似乎總也跟不上,總有差距,學得越多,漏洞就越多,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這是因為學校的集體教學要顧及大家,帶著大家一起走,自然不能完全符合個人的需要。因此,善於總結的學生應該明白一點,那就是學習主要靠自己,老師和學校、作業和考試,隻能起一個輔助作用。這樣,你就可以把目光始終盯在自己身上,看我有什麼差距,我有什麼問題,我該用什麼樣的方法來幫助自己。一定要記住,隻知道聽課,不知道自學不知道總結的學生,永遠不會成為好學生。

黃全愈博士的兒子碰到過一份作業,題目是《我怎麼看人類文化》。如果說上次介紹祖國的作業還有範圍可循,這次真可謂不著邊際了。兒子很真誠地問爸爸:“餃子是文化嗎?”為了不誤後代,爸爸隻好和兒子一起查閱權威的工具書。費了番氣力,他們總算完成了從抽象到具體又從具體到抽象的反反複複的折騰,兒子又是幾個晚上坐在微機前,煞有介事地做文章。看著兒子那專心致誌的樣子,父親不禁心中苦笑:一個小學生,如何去理解“文化”這個內涵無限豐富,而外延又無法確定的概念呢?但願對“吃”興趣無窮的兒子別在餃子、包子上大做文章。

在美國教育中已經變得無拘無束的兒子,最終把文章做出來了。這次打印出來的是10頁,又是自己設計的封麵,文章後麵又列著那一本一本的參考書。他揚揚得意地對爸爸說:“你說什麼是文化?其實特簡單——就是人創造出來,讓人享受的一切。”那自信的樣子,似乎他發現了別人沒能發現的真理。後來,孩子把老師看過的作業帶回來,上麵有老師的批語:我布置本次作業的初衷,是讓孩子們開闊眼界、活躍思維,而讀他們作業的結果,往往是我進入了我希望孩子進入的境界。爸爸問兒子,這批語是什麼意思,兒子說,老師沒為我們驕傲,但是她為我們震驚。“是不是?”兒子問爸爸,爸爸無言以對,隻覺得這孩子怎麼一下懂了這麼多事?再一想,也難怪,連文化的題目都敢去做的孩子,還有不敢斷言的事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