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生活習慣是孩子搞好學習的保證。孩子良好生活習慣的養成,自然需要家長的指導和幫助,需要自己付出一定的努力,但同改正不良習慣相比,還是容易得多。
常聽一些家長談起自己的孩子已經上小學高年級、甚至已經上初中了,還要家長幫助洗臉、洗腳、疊被子等。這除了說明孩子的自理能力差外,還說明家長的教育方法是欠妥當的。其實,從孩子兩歲時就可以開始培養孩子的生活習慣。上小學時就應當要求他起床後把被子疊好,放學後把書包放好,飯前飯後要洗手,要按時睡覺、按時起床等等,從具體的小事培養孩子有條不紊、有始有終地做事情。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會促使他們提高自主學習的效率,對他們自覺主動地學習產生良性的誘導。當然,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並不是輕而易舉的事,家長要有耐心,要有“長期作戰”的心理準備。
生活習慣養成了,學習習慣也會自然而然地培養起來。一般情況下,學習習慣不良的孩子,其日常生活也往往雜亂無章。如果隻注重學習而忽視了生活習慣的培養,猶如一條腿走路是走不遠的。隻有把培養生活習慣和培養學習習慣雙管齊下,才能明顯見效。一旦形成了良好的生活習慣,不好的學習習慣也就很容易克服了。
培養孩子的良好生活習慣,家長要處處以身作則,因為成年人的一舉一動,都會影響孩子。比如,你要求孩子每天起床疊被子,那你首先要每天及時把被子疊好;讓孩子隨時擺放好物品,你首先要有個有條不紊的習慣;要促進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自己當然要率先勤奮學習。
行為習慣一旦形成,它就要支配人的行為過程,影響人的精神麵貌,要想改變它是十分困難的。當然,不良習慣是可以改造的,但需要付出很大代價,要花費家長、教師巨大的精力。所以,應當及時發現和改正孩子的壞習慣。應當說,適時培養兒童良好行為習慣是一種投入少、效益大的教育策略,應大力提倡。
好習慣造就孩子的好人生。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要及早及時進行,對於孩子生活中的陋習要及早及時糾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