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廚”:生鮮電商初體驗(1 / 2)

“我廚”:生鮮電商初體驗

特寫

作者:郝智偉

家住上海市靜安區的張大媽退休兩年,作為全職家庭主婦,她與很多同齡人一樣喜愛做飯和跳廣場舞。

最近幾個月,張大媽的生活有了些許改變,每天早晨起床後,不是著急去逛菜場,而是打開手機,在App上買好第二天要吃的菜品,然後安心地幫全家人做早餐,再出門修煉廣場舞。上午10點左右回家,等著前一日訂購的半成品淨菜送上門。

少了在菜場反複揀選、討價還價的麻煩,沒了摘、洗、切、配的繁瑣,張大媽每天可以節約出3~4小時的時間來豐富自己的活動。而她依賴的App名叫“我廚”,除了方便,更重要的是,它承諾低價與品質。

“其實,張大媽隻是‘我廚’諸多用戶的一員。”我廚科技有限公司COO江山這樣告訴記者,此款App已覆蓋25~85歲人群,退休大媽外,更多的是每日奔波的上班族,其選、切、配、送的淨菜電商,就是都市人渴望低價、高效、品質生活的映象實現。“我廚”上除了提供“高大上”的高端食材外,也提供諸如淨菜、水果、蔬菜、肉類、禽類等“接地氣”的生鮮產品銷售。

事實上,“我廚”由國內餐飲連鎖集團原微創立,與望湘園、旺池等知名餐飲品牌是“親兄弟”,集團董事長柳智兼任“我廚”董事長,其移動生鮮電商的概念,也贏得複星譜潤資本、新天域資本5億元的聯合投資。

借助自身餐飲連鎖的優勢之“道”,挖掘中央廚房、冷鏈物流的剩餘價值;再借互聯網之“術”,高覆蓋地獲取用戶,高效配送,低成本地拓展營銷。二者相濟,原微便獲得“互聯網+”的正本。基於此,以日訂單量、複購率統計,“我廚”的成長速度相當於同行的10倍,現僅上海一地,日訂單量便達數千。

傳統優勢的變現之道

《道德經》雲,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柳智一直篤信這一原則。之前,原微集團在望湘園等傳統餐飲項目上獲利頗豐,但他明白,不僅要低頭走路,更要抬頭看路,否則就是“以戰術的勤奮掩飾戰略的懶惰”,最終,難免被互聯網新浪潮吞沒。

江山

江山說,選、切、配、送的淨菜電商,是都市人渴望低價、高效、品質生活的映象實現。

因此,原微一直在尋找傳統優勢與互聯網結合的甜蜜點,直到近年生鮮電商大爆發,眾多標的從傳統產業估值變為互聯網估值,“身價”暴漲數十倍,這讓柳智看到了新的機遇。

“更關鍵的是,生鮮電商依然有盲點,消費者依然有痛點,原微有差異化運作的空間。”柳智這樣解釋道。

按照江山的補充,當下,發展比較好的生鮮電商多是做進口水果生意,一方麵,物流標準化程度高,運輸途中的自然損耗小;另一方麵,商品毛利高,不僅可以覆蓋生鮮損耗,還可以賺得淨利潤,加速商業規模的成長。

但這些玩家們不敢將品類拓展至家常菜品,惠及消費者最尋常的一日三餐,因為低價、低毛利,不足以支持它們的日常運營成本,如此便形成生鮮電商的空白地帶,消費者最剛性的需求不能得到滿足。

然而,滿足消費者“菜籃子”剛需,填補生鮮電商空白,原微正有天然優勢。數十年傳統餐飲經營下,原微的中央廚房體係完善,集團3萬平米的中央廚房采購體量,使其有能力整合上遊生鮮和農產品供應鏈渠道,形成足夠的規模化,將采購價降到極致,菜品的低成本自然是同行不可比擬,其中價差可超過20%。這樣“規模製勝”,拓展了“我廚”的盈利空間,為其商業擴張賦能。

有此基礎上,“我廚”才有底氣廣布“英雄帖”——任何人,發現其他渠道菜品的正常售價低於“我廚”,都將獲得雙倍差價賠償。

同時,原微過往的冷鏈管理經驗也成為“我廚”的核心競爭力。例如,簡單的一道淨菜“炒土豆絲”,因為要把土豆洗淨、切配好,再送到用戶家裏,耗時8~10個小時,沒有好的手段,土豆絲一定會變黑,品相、營養成分都會變差。而原微的配送、儲藏技術恰可以解決這一問題,有效地保障土豆絲原有品質。

與之類似,魚類淨菜,要洗淨、去除內髒,在炎熱的夏天,稍有不慎,2、3個小時就可能腐壞。為此,“我廚”將運用原微的冷凍保鮮技術,保證其在35攝氏度以上的高溫下,仍能在含冰保溫袋中,保鮮10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