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卡司廳:夢與理想的現實投射(1 / 2)

卡司廳:夢與理想的現實投射

新疆界

作者:鄭悅

利用互聯網推動演藝行業的職業化,在夢、理想和現實之間尋找落腳點。

2012年的年末,世人被一場“奇幻漂流”衝淡了末日傳說的恐慌。李安導演的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以內斂的情感、豐富的故事與壯麗的景致成為熱議話題,而片中那個皮膚黝黑、眼神清澈的卷發印度裔少年蘇拉·沙瑪也借此成為炙手可熱的當紅“炸子雞”。李安導演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這位少年是在試鏡6個月麵試的3000人中脫穎而出的。

一直在為美國二十世紀福斯電影做營銷的張敏聽說後的第一反應是“怎麼可能?!”麵試3000人意味著負責選角的副導演至少要看三倍多的簡曆,那麼就是近10000人,而從篩簡曆到完成麵試隻用了6個月。發出如此感慨的原因是她此前參與一部叫做《愛情銀行》的片子的選角工作,收到300份有效簡曆已經是極限了。

中美兩國之間的強大差異引發了她的反思。實際上,中國影視劇的選角現狀更多的是這樣一種場景:某個劇組在一家賓館的幾個房間裏“建組”。而每個渴望被選中的演員,先是要裝扮漂亮地去酒吧或是選角導演們經常出沒的地方“逮”到“建組”的位置,“套”出賓館位置,然後到賓館送簡曆,等待自己成為內部討論黑板上的一張資料卡,被導演“一見鍾情”。至於在每個環節可能發生的額外交易,此處可以從容略去上萬字。

為什麼美國導演可以實現高效選角呢?張敏請教了一個在美國南加大畢業從事電影行業的朋友Mike,他推薦了一個名叫LA Casting的網站,在這個網站上,想要成為演員的每一個人都有一個標準化的簡曆模板。通過關鍵詞標簽,導演可以很快速地查閱到簡曆,進而開展自己的工作。比如找尋“少年派”,隻要在網站上輸入關鍵詞“皮膚黝黑”、“卷發”、“印度裔”這樣的關鍵詞就很容易拿到候選者的簡曆。而這樣的專業化選角過程在好萊塢已經有12年的曆史了。“我們為什麼不能呢?”——張敏找到了多年的合作夥伴王歡波,兩個人決定做這樣一個網站。

免費與生存

從本質上來講,今年1月1日上線的卡司廳更像是一個垂直招聘網站。通過“工具+數據庫+平台”的設計,將選角導演和演藝人才雙方需求對接。選角導演在網站上項目,標明角色要求、進組時間、薪酬條件;演藝人才則在平台上發布個人簡曆,上傳演藝經曆、完善才藝和特長。而雙方則通過關鍵詞標簽匹配實現資料的相互披露。

這解決的是信息不對稱問題。曾在百度做過多年視頻的王歡波將這個平台比喻成“淘寶”。不過沒有鑽石賣家和淘寶認證機製,網站又要如何為雙方的信息真實性負責?王歡波和張敏利用演藝界慣用的打造個人品牌來解決這個問題。選角副導演要錄製一段視頻闡釋自己的項目,相當於用“刷臉”來為自己背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