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培養男孩,一定要強化男孩的男子漢氣概。男子漢頂天立地,敢作敢當,無比堅強,喜歡冒險,承擔責任,敢於挑戰。我們知道,與女孩相比,男孩更淘氣,是因為他們更喜歡冒險;男孩喜歡搞破壞,是因為他們更具探索精神;男孩學習不如女孩,是因為他們不喜歡被限製、被束縛;男孩好爭鬥,是因為他們內心深處總有著一種揮之不去的英雄情結。所以,媽媽要走進男孩的內心世界,把男孩的這些特質變成美德!
1.用男人的標準來塑造男孩
男孩和女孩是如此不同,養育他們也需要不同的規則和技巧。媽媽可能覺得男孩總是很調皮,總是給大人惹麻煩。有時他還很固執,不聽大人的話。其實,有些行為恰恰因為他是男孩。許多媽媽都承認,現在的男孩子身上太缺乏陽剛之氣,顯得唯唯諾諾,膽小怕事。是什麼原因造成這種現象如此普遍地存在呢?過去,因為靠男孩子“傳宗接代”的陳舊觀念作祟,人們常常把男孩子看做是家庭的根本和支柱,對他們寄予著深切的希望,認為家庭未來的擔子要靠他們來承擔。現在,由於每個家庭隻有一個孩子,很多家長便把男孩子當成了寵物,不再對男孩子委以重任了,他們覺得,僅有的一個孩子很難以稚弱的肩膀承擔任何責任。但是,好的初衷並非會有好的結果,越是舍不得讓孩子接受鍛煉,孩子越是膽小懦弱,承擔不起任何責任。成功的媽媽是懂得從小培養孩子的男子漢氣概的。著名教育家盧勤作為一個男孩的母親,從孩子一出生,她就決心一定要把兒子培養成一個真正的男子漢。
在兒子3歲的時候,一次盧女士抱他擠公共汽車,誰知腿一軟,沒有上去車,還險些摔倒在車門下。兒子十分關切地問:“媽媽,你怎麼了?”盧女士認真地告訴兒子說:“媽媽膝蓋曾經受過傷,所以抱著你上車很困難。”兒子一聽,立即從媽媽懷裏掙脫出來,用小拳頭為媽媽捶腿。盧女士高興地說:“有兒子就是不一樣!”兒子聽到媽媽的話特別得意,從此他再也不讓媽媽抱了。還有一次,丈夫出國了,盧女士要獨自照看兒子。她膽子非常小,她家樓上不知是誰養了一條大狗,每次上樓,狗都要叫個不停,盧女士被嚇得不知所措。以前,都是丈夫走前麵,盧女士跟在後麵。在機場送爸爸時,盧女士對兒子說:“這下麻煩了,你爸一走,我連樓都不敢上了!”兒子拍著胸脯說:“媽媽別怕,有我呢!”於是,爸爸離開的那段日子,每次上樓,兒子都會主動走在前麵,盧女士跟在後麵。大狗叫起來,兒子雖然也害怕,卻壯著膽子對媽媽說:“別怕,有我呢!跟著我走!”每到這時,盧女士都會鼓勵兒子說:“有兒子就是不一樣!”媽媽的誇獎,使小男孩心中萌生一種莊嚴感,他覺得保護母親是自己的責任。
不難想象,媽媽對男孩的評價多麼重要。懂得用男人的標準來塑造男孩,那麼,他就會成長為一個真正的男子漢!
男孩成為男子漢,實際上就是他逐漸獲得社會化的性別角色。男孩成長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學習和完善自己性別角色的過程。因此可以說,培養孩子成為男子漢的過程,就是不斷向他傳授男孩子的性別角色標準,告訴他這個社會公認的適合於男性的行為方式、性格特征、思維方式和價值觀等。男孩會漸漸認同並內化這些性別標準,他長大了就能順利地適應社會的要求,追求和享受幸福成功的人生。
第一,培養男子漢的禮貌禮儀。
媽媽應不斷從各個方麵幫助孩子掌握男子漢標誌。比如培養他“女士優先”的紳士風度,父母就要在吃飯的時候,讓他等待女士先吃第一口;上車的時候,有意不讓爸爸先上,而讓媽媽先上。隻要讓他長期不懈地堅持下去,就將獲得一張具有紳士身份的男子漢“名片”。
第二,把重擔交給男孩。
對於男孩子,媽媽要敢於把重擔子交給他們,不要太保護、嬌慣他們。而且,要想把孩子培養成為男子漢,媽媽不妨表現得弱一些,給孩子提供顯示本事的機會。這樣,會令男孩子變得堅強起來,意識到自己有保護弱者、保護母親的責任。
第三,教男孩不能亂發脾氣。
有些男孩一不高興就又撕又咬,亂發脾氣,這種行為一旦養成習慣,男孩就會不懂得控製。因此,你呢要告訴他:“不高興時,可以說出來,但絕對不可以亂發脾氣。”這不光要言傳還需要身教,這就要求父母切忌在孩子麵前亂發脾氣,給孩子做好榜樣。
第四,告訴男孩,後果好壞自己擔。
男孩從小學會遇事承擔後果,長大了自然就會有責任心。媽媽要注意在小事上培養男孩的責任心。比如,孩子生氣時把鞋子亂扔,媽媽不要給他拾,也不允許別人替他拾。如果他當時不肯拾也沒關係,就讓鞋子在那待著好了,等他要穿鞋時,就會自己去把鞋子拾回來!
2.吃苦是男孩的必修課
很長時間以來,媽媽都把能吃苦看作孩子必備的優秀品格,孩子吃苦的經曆也被看作是他人生道路上的重要一課。“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是一個真理,但是,卻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今天的孩子已經變得特別“金貴嬌氣”了,養成了懶惰的惡習,再也吃不得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