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這樣一個充滿競爭的時代,應該把對孩子的教育定位在“學會生存”這個主旋律上,這也是時代的要求。
前幾年,一本名叫《誰動了我的奶酪》的小冊子風靡全球,它觸及了一個誰都不能回避的問題——生存能力。生活中的“奶酪”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在某種意義上,人們發現“奶酪”的能力,也就是生存能力卻日益退化。為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為21世紀的教育提出了一個極具震撼力的口號——學會生存。
對男孩來說,最為有效、最為直接的生存教育就發生在他和父母生活的每一天、每一刻,因為父母是孩子生存教育的第一任老師,生活是男孩生存教育的第一個課堂。
一般來說,所謂“生存能力”,就是一個人借以適應、改造自然和社會環境的由生存意識、生存意誌力和生存技能等構成的綜合性能力,包括獨立生活能力、社會交往能力、功能性的學術能力、休閑與娛樂能力和職業能力等。對男孩而言,獨立生活能力、社會交往能力和適應環境的能力是特別值得今天的父母培養他的。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格裏尼博士指出,每一位父母都應該知道,在現實的社會中,大人不可能總是為孩子提供一個完美的生活環境,所以,媽媽如何讓男孩迅速適應環境,才是最重要的。需要注意的是,適應環境不是一昧地“順從環境”,根據環境條件改變自身、調節自身,試著與環境條件保持協調,才是其本意,才能真正生存。隻有適應環境,才能改變環境、創造環境,更好地發展自己。
一個男孩被父母送到澳大利亞留學,總是抱怨房東對他不好,想搬家。別人問他房東怎麼不好,回答是:“他老逼我刷牙,還非讓我把臉盆也洗幹淨;洗澡後還得收拾浴室……”故事中的男孩正像一則寓言故事中的烏鴉,不停地搬家,不停地抱怨,結果走到哪兒都不受歡迎。
生存本身就是各種矛盾的衝突組合。一旦一個人真正想通了這個道理,了解並且接受了生存會困難重重的事實,那麼在麵對坎坷時,他也就會有足夠的心理準備了。而所謂的適應環境的能力,就是人們根據生活環境進行自我調整,以便和環境保持平衡的一種能力。
鱷魚似乎並不招人喜歡,然而,鱷魚卻是恐龍時代的動物,在世紀更替中,許多物種滅亡,但鱷魚卻存活了下來;“變色龍”通常用來形容一個人善變,善於偽裝自己,但是,這種動物卻能通過了解環境,迅速調整外觀色彩來保護自己;波爾山羊能在幹旱季節、缺乏飼料的情況下生存,還能爬上樹幹采食,它是世界上適應性最好的山羊品種,幾乎能適應多種類型氣候;在茫茫戈壁中,仙人掌為了抵禦烈日暴曬,避免水分損失,將葉子進化為針狀;駱駝為了適應長時間缺乏水和食物的環境,開辟了將營養儲存在駝峰裏的生存方式……歸根結底,這些物種之所以不滅,是因為它們都有一種賴以生存的強大的適應環境的能力。
同樣的道理,人類也應該做到在哪裏生存就在哪裏紮根。隻有這樣,人類才能適應不斷變化的客觀環境,也隻有這樣,人類才有可能生存得更加完美。
第一,尊重男孩的獨立意識。
每個男孩都有自己的獨立意識,這種意識是男孩個人能力的反映。其實,在男孩很小的時候,他就有很強的這種意識,這種獨立意識是好事而絕對不是壞事。所以,媽媽一定要尊重男孩的獨立意識。
要尊重男孩的獨立意識,媽媽就不能過度保護孩子。媽媽對孩子的保護越多,孩子的獨立性就越差,生存能力就會越弱。當媽媽過分地保護孩子的時候,往往忽視了一個基本的事實:你總有老去的那一天,不可能永遠為孩子保駕護航。從一定意義上說,這種關心孩子的方式會使孩子從生存在狀態逐漸走向病態,沒有與外界密切聯係的、健康的廣泛關係,會直接影響孩子的生存。
另外,要尊重男孩的獨立意識,媽媽就不應該過分幹涉他。現在的媽媽,為了給男孩一個安全的成長環境而對孩子適當管製是可行的,但是如果是不惜一切代價去幹涉孩子的話,那就是不足取的了。作為父母,應該明白,對男孩進行過多的幹涉,就等於剝奪了他的自由,不但是身體上的自由,更是精神的自由。
媽媽對男孩幹涉過多表現在很多方麵,比如,在他的生活起居、學習交往,甚至是在關乎孩子重大前程的問題上,家長都要試圖幹涉一把,把自己的意誌強行加到孩子的身上。殊不知,這種做法不但對孩子無益,相反,帶給孩子的可能會是永遠的傷痛。
那些被父母幹涉太多的孩子總是不如別的孩子聰明。當然,對孩子進行適度的幹涉是有必要的,但是如果孩子在保證完成既定任務的前提下,再從事其他對身心健康有意義的活動時,父母就不要再過多幹涉了。與其對孩子過分幹涉,不如早日放開孩子的手,讓孩子的心智和個性在廣泛的交往和溝通中得到最大的發展。其實,媽媽隻要肯放手,尊重孩子的獨立意識,就會驚奇地發現,孩子的潛力是巨大的,媽媽看起來他不能做的事其實他都能做,隻是因為過度保護和過度幹涉剝奪了他的自主性和獨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