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境探秘
探索發現
我們為什麼會做夢?
幾個世紀以來,人類一直試圖弄清楚:為什麼我們的大腦每天晚上都會進入稀奇古怪的夢世界?
對夢的較為嚴謹的科學研究始於17世紀。奧地利神經學家、精神分析的創始人弗洛伊德在《夢的解析》一書中,從心理學角度對夢進行了係統研究。他認為,夢是我們被壓抑的渴望,我們不能夠在社交場合公開表達的願望,我們不能為人們接受的思想和欲望的潛意識活動。
早年曾與弗洛伊德合作的瑞士心理學家卡爾·榮格提出了不同的理論。他雖然認同夢有著心理學上的根源,但同時還認為,做夢讓我們對清醒時的自己進行反思,我們在夢中思考和解決我們所遇到的一些問題。
20世紀60年代以後,對夢的研究進入生物學實驗領域。1953年,美國芝加哥大學生物學研究生尤金·阿賽斯基發現,當人從淺睡轉向深睡時,眼球會快速轉動;而從深睡轉向淺睡時,眼球會停止轉動。眼球快速轉動的深睡階段被稱為“快速眼動睡眠”(REM),眼球靜止不動的淺睡階段被稱為“非快速眼動睡眠”(NREM)。如果將人們從快速眼動睡眠過程中喚醒,約80%的人會報告說他們正在做夢。
阿賽斯基的這一裏程碑式的發現,迫使科學家們重新探究在睡眠過程中究竟發生了什麼,20世紀60年代成為夢境研究的黃金時期。美國芝加哥大學研究人員威廉·德蒙特通過觀察腦電圖,發現健康成年人的睡眠會經曆五個階段,他還更加精確地定義了快速眼動睡眠階段及其他睡眠階段的特征。
1973年,美國哈佛醫學院精神病醫師艾倫·霍布森和他的同事羅伯特·麥卡萊通過在大腦腦幹中植入微電極來識別產生電脈衝的個別神經細胞,提出了一種新理論,認為夢僅僅是大腦在睡眠中從記憶存儲中隨機抽取一些記憶片斷產生的大腦電脈衝活動。對夢境的這一神經生理學研究成果令世界為之沸騰。
最近十幾年中,隨著X線斷層攝影、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等各種先進檢測技術的應用,夢境研究得到了快速發展,科學家不僅能夠看到大腦表麵的情況,而且還能深入了解大腦深處的活動情況。科學家現在已經知道,當我們睡眠時大腦並沒有完全休息。當一個人進入快速眼動睡眠時,其大腦的邊緣區域會被激活(這一區域專門負責人的各種本能活動,包括睡眠與覺醒的調節,人的感官活動如視覺和嗅覺,以及人的各種情緒的形成等),而腦的額葉前部皮層——大腦的執行中心——則是關閉著的(這一部分負責更高級的大腦活動,包括對信息的推理、解釋以及做出決策等)。由此,科學家破解了夢的更多秘密。
我們做夢時,大腦裏到底發生了什麼?
現在,科學家認為我們之所以會做夢與快速眼動睡眠有關(最新研究表明,夢也可以發生在非快速眼動睡眠中,但比較少見,而且沒有快速眼動睡眠中那麼強烈和清晰)。威廉·德蒙特將睡眠分為五個階段。
當我們入睡後,即進入第一階段的睡眠,此階段的睡眠很淺,很容易被喚醒;第二階段進入略深的睡眠;第三和第四階段進入最深層次的睡眠。這四個階段的睡眠屬於非快速眼動睡眠(NREM)。隨著大腦活動逐漸放緩,我們進入深度睡眠狀態,此時除了δ波活動之外,我們的大腦什麼感覺也沒有。δ波是最慢的腦電波。
在我們進入睡眠大約90分鍾後,也就是在第四睡眠階段之後,我們進入第五階段,即快速眼動睡眠(REM)階段,其主要特征是眼睛的運動。在此階段,我們的心跳和呼吸頻率加快,血壓升高,無法調節體溫,我們的大腦活躍起來,甚至比清醒時更活躍,但我們身體的其他部位基本上都處於麻痹狀態,直到我們退出REM狀態。由於REM睡眠是夢最多的睡眠階段,這種身體的暫時性癱瘓狀態可以讓我們以最自然的方式來確保我們不會將夢中行為付諸行動,要不然的話,如果睡在你邊上的人夢見踢足球,那你就很可能會被他當作足球踢來踢去。
我們一晚上要經曆多次這五個階段的睡眠,但越往後,REM睡眠(第五階段)越多,深度睡眠(第三和第四階段)越少,到快天亮時,我們幾乎隻有第一、第二和第五階段的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