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三章 母親河(1 / 2)

付麟這麼風風火火的去掏須濮骨的老窩,那麼須濮骨他們怎麼樣了?付麟的涼州怎麼樣了?還有趙雲的救兵到了沒有。

一切事情,都沒有逃得過賈詡和付麟的預料,涼州的西海郡和武威郡,到底沒有讓須濮骨的大軍前進一步,當然了這其中的傷亡是避免不了的,但是總的來說,還是須濮骨的傷亡大一些,須濮骨不占任何優勢不說,他們還是騎兵下馬攻城,這可是兵家之大忌。

並且付麟現在治下的城池可不是今非昔比了,但不說付麟治軍及嚴,就是付麟在各個重要的城池,所安裝的床弩就夠須濮骨喝一壺的了。

最後,須濮骨在連續攻打三四天也沒有攻下付麟的一座城池,一個村莊一個鎮店。就在須濮骨左右為難,就在須濮骨的兵馬,死傷很多,並且兵無鬥誌的時候。

須濮骨的兵馬卻讓趙雲率軍給偷襲了,並且把須濮骨所帶的糧草輜重都給燒了,還擊殺了很多南匈奴的兵馬。

就在須濮骨為了退兵還是不退兵而為難的時候,一個消息震驚了他,那就是他的老巢被端了。

這一下他就坐不住了,於是他立即下令,就帶著殘兵敗將火速回援匈奴王庭去了,但是他沒有注意,在他的兵馬之中卻有一個人悄悄的離開了。

此時,並州朔方郡的黃河渡口,黃河也是華夏的母親河,黃河,華夏北部大河,全長約5464公裏,流域麵積約752443平方公裏。世界第六大長河,華夏第二長河。

黃河發源於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顏喀拉山脈,查哈西拉山的紮曲,北麓的卡日曲,和星宿海西的約古宗列曲,呈"幾"字形。自西向東分別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及山東9個省(自治區),最後流入渤海。

黃河中上遊以山地為主,中下遊以平原、丘陵為主。由於河流中段流經華夏黃土高原地區,因此夾帶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稱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但是在華夏的曆史上,黃河下遊的改道給人類文明帶來了巨大的影響。是華夏文明最主要的發源地,華夏人稱其為"母親河"。每年都會生產差不多十六億噸的泥沙,其中有十二億噸流入大海,剩下四億噸長年留在黃河下遊,形成衝積平原,有利於種植。

黃河孕育了華夏文明,早在石器時代,就形成了華夏最早的新石器文明,比如藍田文明、半坡文明,他們都出現在黃河支流渭河;龍山文明出現在山東半島等等。6000多年前,流域內已開始出現農事活動。大約在4000多年前,流域內形成了一些血緣氏族部落,其中以炎帝、黃帝兩大部族最強大。後來,黃帝取得盟主地位,並融合其它部族,形成"華夏族"。世界各地的炎黃子孫,都把黃河流域認作華夏民族的搖籃,稱黃河為"母親河",為"四瀆之宗",視黃土地為自己的"根"。

從公元前21世紀夏朝開始,4000多年的曆史時期中,曆代王朝在黃河流域建都的時間延綿3000多年。華夏曆史上的"七大古都",在黃河流域和近鄰地區的有安陽、西安、洛陽、開封四座。殷都(當時屬黃河流域)遺存的大量甲骨文,開創了華夏文字記載的先河。長安(含鹹陽),自西周、秦、漢至隋、唐,先後有13個朝代建都,曆史長達千年,是有名的"八水帝王都"。東周遷都洛陽以後,東漢、魏、隋、唐、後梁、後周等朝代都曾在洛陽建都,曆時也有900多年,被譽為"九朝古都"。在相當長的曆史時期,華夏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一直都在黃河流域。黃河中下遊地區是全國科學技術和文學藝術發展最早的地區。公元前2000年左右,流域內已出現青銅器,到商代青銅冶煉技術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同時開始出現鐵器冶煉,標誌著生產力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在洛陽出土的經過係列處理的鐵锛、鐵斧,表明華夏開發鑄鐵柔化技術的時間要比歐洲各國早2000多年。華夏古代的"四大發明"--造紙、活字印刷、指南針、火藥,都產生在黃河流域。從詩經到唐詩、宋詞等大量文學經典,以及大量的文化典籍,也都產生在這裏。北宋以後,全國的經濟重心逐漸向南方轉移,但是在華夏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進程中,黃河流域及黃河下遊平原地區仍處於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