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一章 又出奇兵(1 / 2)

盡管如此,付麟知道,他們兩個人是最關鍵的,也是壓力最大的,所以付麟在長安留下了五千人馬,這些人馬就是最後的機動兵力。

一個時辰之後,徐晃的兵馬就做好了出征的準備,而付麟的大軍就已經出發了,這一次付麟帶走了典韋、趙宇、賈詡、馨兒、薑維、華雄等等文武,還有三千親衛營,五千西羌兵,另外付麟又從徐晃的大營裏麵,補充了兩千兵馬,他們這支人馬正好是一萬人。

付麟的一萬大軍,並沒有直接東進,那不是和張繡或者郭汜直接相遇了嗎?就算通過他們的阻攔那前麵還有一個曹操呢?

所以,付麟帶著兵馬,直接出了長安,一路北上,就來到了三輔地區,也就是左馮翊,這一路上都是付麟自己的疆域,所以,他們還不至於怎麼小心。

而付麟他們到達左馮翊之後,付麟一聲令下大軍就轉向向東,前麵就是黃河了,大軍尋到一處相對比較適合渡河的地方,眾人就搭上了浮橋,說是浮橋就是拉上繩索,再尋找百姓的漁船,用漁船搭橋。

雖然,付麟他們的兵馬,廢了不少力氣,但是總算是過了黃河,而前麵就是華夏名山首陽山了。

當然了,華夏曆史上有很多座首陽山,我們說的是洛陽和長安之間的那座首陽山,他位於黃河北岸。

首陽山位於河南洛陽市偃師市邙嶺鄉,為邙山在偃師境內的最高處,海拔359.1米。因“日出之初,光必先及”而得名。首陽山鎮,因境內有首陽山,故名。

首陽山之所以名聞遐邇,當與伯夷、叔齊有關。伯夷、叔齊乃孤竹國國君的兩個兒子,其父死,遺命叔齊繼位,而叔齊認為伯夷是長子遂讓位於他,伯夷卻認為父命不可違,便逃跑了,叔齊也不肯繼位而逃。武王伐紂,車載著文王的牌位行軍。伯夷、叔齊叩馬進諫:“父死不葬,爰及幹戈,可謂孝乎?以臣弑君,可謂忠乎?”衛士欲殺之,薑太公曰:“此義士也。”衛士就把他們趕走了。武王大會八百諸侯於孟津,渡河後陳兵於牧野,殷紂王發兵70萬拒之,奴隸陣前倒戈叛紂,紂王自焚於鹿台,商朝滅亡了。伯夷、叔齊恥食周粟。便隱居於首陽山,采薇而食,有婦人曰:“子義不食周粟,此亦周之草木也。”二人羞憤,絕食而死,葬於首陽山。曆代對伯夷、叔齊推崇備至,稱其二人為“二賢人”、“二君子”,唐韓愈、柳宗元都曾撰文稱頌。惟獨西漢東方朔不以為然,說這兩人是“古之愚夫”,認為“賢者居世,與之推移,不凝滯於物。”固守滅亡的事物而不變,算什麼賢人?也有辨證看待夷齊二賢讓位與不食周粟之事的,江南靖士《首陽山懷古》詩:“當仁不讓最周全,離卻人民挽局難。世界從來無定主,何須餓死首陽山。”

當然,全國的首陽山尚有多處,也有伯夷、叔齊墓,偃師西北為孟津,會盟即為武王會各路諸侯之地,洛陽西三門峽扣馬尚有遺跡可考,鑒此與伐紂有關的地名,“回師息戎”的偃師。故曰:偃師首陽山乃伯夷、叔齊真隱居所也。

站立山頂,遠眺東方,隻見霞光如塗,斑爛絢麗,一輪紅日,噴薄而出;北望,巍巍太行橫空出世,千姿百態;滔滔黃河奔流東去,一瀉千裏;南眺,中嶽嵩山眾峰插雲,逶迤蜿蜒,伊洛如練,在陽光下閃爍;西瞻,伊闕朦朧,古都依稀;東顧,宋陵陳布,一片陵巒起伏。再俯瞰腳下,亞歐大陸橋--隴海鐵路上,彈奏著生活的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