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桓公二十四年(公元前六六二年),山戎攻打燕國,燕國向齊國求救,齊桓公他認為南麵楚國禍害更大,不願出兵。但管仲認為,當時為患一方的,南有楚國,北有山戎,西有狄,都是中原諸國的禍患。
國君要想征伐楚國,必須先進攻山戎,北方安定,才能專心去征伐南方。如今燕國被犯,又求救於我國,舉兵率先伐夷,必能得到各國的擁戴。
齊桓公深以為然,遂舉兵救燕。管仲隨軍討伐山戎救援燕國,一直打到孤竹才回師。
齊桓公二十九年(公元前六五七年),楚國又出兵鄭國。齊桓公與管仲約諸侯共同救鄭抗楚。由於楚國不斷攻鄭,齊桓公和管仲約魯、宋、陳、衛、鄭、許、曹等八國組成聯軍南下,首先一舉消滅蔡國,直指楚國。楚國在大軍壓境的形勢下,派使臣屈完出來談判。
齊桓公三十五年(公元前六五一年),周惠王去世。齊桓公會同各諸侯國擁立太子鄭為天子,這就是周襄王。周襄王即位後,命宰孔賜齊桓公文武胙、彤弓矢、大路,以表彰其功。
齊桓公召集各路諸侯大會於葵丘(即後世的河南蘭考、民權縣境),舉行受賜典禮。受賜典禮上,宰孔請周襄王之命,因齊桓公年老德高,不必下拜受賜。
齊桓公想聽從王命,管仲從旁進言道:"周王雖然謙讓,臣子卻不可不敬。"齊桓公於是答道:"天威不違顏咫尺,小白敢貪王命,而廢臣職嗎?"說罷,隻見齊桓公疾走下階,再拜稽首,然後登堂受胙。
眾諸侯見此,皆歎服齊君之有禮。齊桓公又重申盟好,訂立了新盟。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葵丘之盟"。
齊桓公三十九年(公元前六四七年),周襄王的弟弟叔帶勾結戎人進攻京城,王室內亂,十分危機。齊桓公派管仲幫助襄王平息內亂。管仲完成得很好,獲得周王讚賞。
周襄王為了表示尊重霸主的臣下,準備用上卿禮儀設宴為管仲慶功,但管仲沒有接受。最後他接受了下卿禮儀的待遇。
齊桓公四十一年(公元前六四五年),管仲臨死前齊桓公問誰可以替代相位,管仲推薦了公孫隰朋,並要求齊桓公遠離開方、豎刁、易牙三人,管仲死後,繼任的公孫隰朋、鮑叔牙兩位相國繼續沿用管仲所留下的政治製度。管仲的後代被任命為大夫,世世代代享受福蔭。
管仲是一代奇才,他不但武能統兵,文更能治所,齊國之所以有了管仲,才會強盛一時。
樂毅,生卒年不詳,子姓,樂氏,名毅,字永霸。中山靈壽人,戰國後期傑出的軍事家,魏將樂羊後裔,拜燕上將軍,受封昌國君,輔佐燕昭王振興燕國。
公元前二八四年,他統帥燕國等五國聯軍攻打齊國,連下七十餘城,創造了華夏古代戰爭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報了強齊伐燕之仇。後因受燕惠王猜忌,投奔趙國,被封於觀津,號為望諸君。
樂毅先祖樂羊為魏文侯(魏斯,魏國開國君主)手下的將領。曾率兵攻取中山(參見魏滅中山之戰),因功被封在靈壽,樂羊死後,葬於靈壽,從此樂氏子孫便世代定居在這裏。中山複國後,又被趙武靈王所滅(參見趙攻中山之戰),樂毅也就成了趙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