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耕儀禮、春節文化與傳承保護
特別策劃: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民俗節慶
作者:陶立璠
在過去十年左右的時間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已由單純的文化工作上升為國家文化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以往的項目性保護走向整體性、係統性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意識日益深入人心,全民族廣泛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文化自覺正在形成。同時,因為加強了總體設計和規章製度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也正在步入常規化、規範化、科學化的新裏程。
民俗節慶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亦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點對象。時值2013年歲首,我刊特邀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委員會的專家學者探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民俗節慶。
中國是傳統的農業國家,“以農為本”曾是曆朝曆代的治國方略。由此可見農業在國民經濟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農耕儀禮是農業民族在生產實踐中,伴隨農事活動形成的一係列儀禮,而歲時節日習俗的產生恰恰離不開農耕儀禮。縱觀中國的農耕儀禮,歲時節日最完整地表現了農業社會的時空觀念,即用歲時、節令形式表現和記錄農耕時間,農耕實踐。通過一係列的節慶活動,寄托人們的願望和祈求。
農耕儀禮在農業社會是一種複雜的、綜合性的文化現象。在民俗學儀式文化研究中,將一係列的農耕儀禮視為農業社會農耕生產的“通過儀禮”。我們知道,無論人類對自然界的認識或人類社會自身的活動,都處於一定的儀式之中,都要完成生命的周期,而每一個周期都要舉行一個個“通過儀禮”完成自身的過渡。比如人們將一年要分為四季,分為十二個月,劃分為二十四個節氣。在每一個節點上,舉行一定的儀式完成向下一階段的過渡。當這些節日儀式一一完成時,一年就算過去了,新的過渡輪回又將開始。這就是典型的農業社會的“通過儀禮”。從這種意義上講,農耕儀禮和節日習俗似乎將農作物的自然生長與人們的信仰心理統一起來,達到物我一體,天人合一。
歲時節日民俗的最初形成不僅和農事活動有關,而且和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發明有關。特別是中國古代天文、曆法知識的產生,直接導致了歲時民俗的形成。一年中歲時的劃定是在配合農業生產和生活所進行的天象觀測的基礎上形成的。在曆法產生之前,人們根據自然界物候的變化確定一年中季節的變化。古語中所說“山中無曆日,寒暑不知年”正是指這種情況。遊牧、狩獵民族與農業民族相比,觀察和記錄歲時變化的方法有著明顯的差別。比如,古代蒙古族對“年”的認識是草青一次為一年。中國東北的鄂倫春族以月圓12次為一年。春、夏、秋、冬四季則以物候變化為依據。雪融化的季節叫春天,青草長出來的季節叫夏天,草木幹枯的季節叫秋天,落雪的季節叫冬天。以物候變化確定年月,對牧業和狩獵民族是適用的,而對農業民族則顯得過於簡單粗放。農業生產中作物的栽培有很強的季節性,耽誤農時會影響一年的收成和生計,所以農耕民俗要求曆法的精確,而曆法的精確又為農業生產提供了方便,同時也為歲時節日規定了具體日期。
一年中歲時的劃定是為了確定時序係統。它雖然含有民俗文化的因素,但人文色彩相對比較淡薄。中國是世界上古老的農業國之一,早在殷商時期就有了曆法的萌芽。春秋戰國時期,發明了“土圭”,用它測定日影以定冬至、夏至,區別春分、秋分。而且此時置閏月定四時成歲的製度也趨於完善。用這種完備的曆法,指導農業生產,就有了可靠的依據。
農耕儀禮隻是農耕民俗文化的一部分,它包括旱地耕作儀禮和水田(稻作)耕作儀禮兩部分。中國是一個古老的農業國家,旱地耕作儀禮與水田耕作儀禮統一於節日習俗之中。春節便是最具代表性的儀禮之一。中國北方地區以旱地栽培為主,表現在農耕儀禮上,主要是祭祀社稷之神,也就是土地和五穀之神。此外還敬奉龍王。在祭祀方式上,往往采取綜合式祭祀,並不將祭祀儀式分配在生產過程的每個環節上。如對土地神的祭祀采取“春祈秋報”方式。中國古代祭祀社神依一定的時令舉行,一般是春秋兩季。春天當春耕來臨時,舉行祭祀,祈求土地神保佑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秋天到了收獲季節,舉行祭禮,報答土地神的恩賜。而中國的春節,正是把“春祈秋報”活動融合在一起,既報答社稷之神,又祈求社稷之神,於是酬神成了春節活動的重要內容之一。而中國南方稻作文化區域,除祭祀社神之外,在水稻栽培過程中,從育秧開始到收獲,還要舉行一係列獨特的儀禮。由此可見,中國的春節文化與農耕儀禮的關係非常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