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羅泉:為鹽文化保存記憶(1 / 3)

離開鐵佛,往仁壽方向繼續前行,十多分鍾就可以看到羅泉古鎮。

如果說鐵佛是一個倚山而建的山鎮,那麼羅泉則是一個傍水而居的水鎮。通往仁壽的縣級公路從鎮後的山間經過,站在公路上鳥瞰,隻見一條涓細的小河自山坳中逶迤而來,一派青瓦屋頂沿著河畔婉轉延伸,宛如一條伴水騰挪的青色遊龍。當地人便很形象地將羅泉古鎮直接叫做龍鎮。

龍與水自然是不可分離,龍鎮因水而生,濱河而長;小河名叫珠溪河,是沱江的一條小小支流。單是聽名字而展開聯想——蛟龍戲珠,羅泉鎮與珠溪河就應該是天造地設的一對絕配。然而事實卻不像想象的這麼簡單,羅泉鎮雖然的確是因水而催生滋長,亦因水而繁衍壯大,它的由來以及發展都靠的是水,但這化育之水卻不是來自珠溪河。如果細心一點,從“羅泉”這個名字就可以發現,雖然它名中帶水,但卻與珠溪河了不相幹。那麼,這個名字以及由之命名的古鎮究竟從何而來呢?在進入古鎮之前,先將羅泉的出生背景作一個簡略的了解,應該是非常必要的。

關於羅泉古鎮的由來,傳說有多個版本。流傳最廣的一個版本說的是三國蜀漢時期,蜀相諸葛亮率軍南征,曾在此地的營盤山紮下大營。因連日幹旱,山上水源枯竭,諸葛亮便派兵到山下珠溪河畔掘井取水。蜀軍一共掘了4口大井,取出之水皆清澈甘爽。諸葛亮得飲甘泉心頭高興,遂親自來到井邊觀看,他看到每個井口都如籮筐般大小,泉水自井底汩汩湧出,便信口將其命名為“籮泉井”。蜀軍在營盤山上駐紮了兩年多,需要購買軍需及日常生活用品,可當地沒有集市,於是諸葛亮又派兵造房建市,組織附近百姓住進去生活經營。集市形成後,人們沿用諸葛亮給井水的取名,把集市也叫做“籮泉井”。往後直到清朝,當地出了一個姓羅的府官,而州官則姓竹,羅認為正是因為竹壓在他頭上才使他官兒當不大,便將“籮”字上的竹頭去掉,改“籮泉井”為“羅泉井”。又後來,人們漸漸將“井”字省掉,此地的名稱就變成了“羅泉”。

根據《資中縣誌》,羅泉建鎮已有1700多年曆史,與傳說中的三國時代相當,因此羅泉不僅是四川曆史文化名鎮,還是全國100個千年古鎮之一。然而傳說畢竟是傳說,真實性無從稽考,至少上述版本有一個重大缺陷,就是沒有提到珠溪河。試問,守著一條彎彎的河水,為何還要去費力打井呢?這個疑問所幸在另一個版本中給出了答案,若按這另一版本,羅泉古鎮的建立還要上推900多年,其創建的功臣也是一位曆史名相,那就是春秋時代的齊相管仲。關於這個故事,留待後麵再敘。

了解了羅泉古鎮的由來,可以到鎮子裏麵去實地看看了。

縣道側旁,一條簡短的土建公路可以將車一直開到古鎮西頭跨越珠溪河的子來橋畔。羅泉古鎮的五裏長街就緊連著子來橋,也就是說從踏上這座橋開始,古鎮的觀光也就開始了。而古鎮的人文景觀,也得從子來橋說起。

這是一座看似尋常的道橋,長40來米,寬10多米,兩旁用條石砌成欄杆。就在石欄的兩端,四座碩大的石雕透露了此橋的來頭:北端是兩個張口含珠的龍頭,南端為麒麟神獸。石雕的龍、獸皆昂首南向,造型威怒而生猛,顯然擔當著鎮邪護橋的神聖重任。從石雕綠苔泛青與猶帶殘缺的歲月痕跡,可知它們已經年紀不輕。事實上,它們也曆經過如同人間的滄桑磨難與風雨變遷。早先,珠溪河上並無一座正規的橋,隻有一個由一組石墩構成的“踏水橋”。每逢漲水時節,河水漫過橋石,人們過河隻能跣足涉水,十分不便。而羅泉自古產鹽,大量的鹽需要外運,對於運鹽的騾馬以及腳夫,踏水過河就更是艱難而且危險。清朝嘉慶元年(公元1796年),鹽場官司張少牧召集鹽商及當地居民商議,在珠溪河上造一座正式的石橋。大家響應張少牧的倡議,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共籌措白銀三千餘兩,組織勞工五千餘人,用半年時間造起了一座長40米、寬12米的大石橋。石橋竣工開通之日,張少牧邀請資州趙官人前來踩橋(相當於剪彩)。其時趙官人的妻子正懷孕即將分娩,恰在來踩橋的前夜,他夢見老婆給他生了個胖小子。新橋誕生又兼趙官人的添丁之喜,兩者都值得慶賀加紀念,於是此橋便獲得了一個吉祥的名字——子來橋。

津渡要道曆來是經商的好口岸,子來橋建成後,橋兩端逐漸增加了許多商鋪。每到夜晚,店家點起盞盞油燈,燈光映入橋下的水中,猶如點點繁星倒懸天河,別有一番景致。人們將此番景象稱做“子橋夜燈”,列為羅泉一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