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成功的父母 (1)(1 / 3)

沒有時間教育孩子,就意味著沒有時間做人。

——蘇霍姆林斯基

3歲的卡娜想幫助媽媽擺桌子準備吃午飯。她起一瓶牛奶想往杯子裏倒,可媽媽卻一把奪過奶瓶責備地說:“咳!孩子,別動,你還小,會把奶灑得滿地,讓我倒。你來鋪桌布吧。”卡娜生氣地看了媽媽一眼,轉身離開了房間。

安妮的兒子安東妮在他6歲時經常扣錯上衣的鈕扣。有一天安妮對兒子說:“寶貝,我有個主意。為什麼你不想想,如果你從最下麵的鈕扣開始扣,那會怎麼樣呢?”兒子安東尼照辦了,用一雙小手從最下麵的那顆扣子扣,當上麵不再有“多餘”的鈕扣時,他高興得眉開眼笑。

第二天,安妮決定再用這種方法試試幫助孩子解決別的問題。安東尼總愛把自己的衣服掛在帶鉤的衣架上,可是因為他不把褲子舒展開,而是弄成一團就往上掛,所以往往蹦上好多次,褲子總又掉下來,兒子急得滿臉通紅,還不讓媽媽動手幫忙,似乎偏要讓褲子“聽他的話”。

安妮在兒子失敗幾次之後輕聲地建議他:“寶貝,要是你抓著褲子的背帶抖一抖再往鉤上掛,看看會怎樣呢?”安東尼想了想拾起掉在地上的褲子,抓著背帶使勁地抖了一下,往鉤上一掛:褲子掛上了!孩子麵帶笑容高興地喊道:“哇!成功了!媽媽,我掛上啦!”

還有一個小故事,一個年僅11歲的少年,把足球踢到一家商店的窗口上,砸碎了玻璃。商店老板找到少年的父母,要求賠償損失。少年的父母賠了錢之後,卻把帳記到兒子頭上,他對兒子說:“玻璃窗是你弄破的,你應該負起賠償的責任。我現在先幫你墊上,你要利用假期的時間打工,把這筆錢還上。”

結果,少年幹了整整一個暑假的活,才還清這筆錢,總共15美元。

這個少年就是後來的美國總統裏根。當了總統以後,裏根還常常提起少年時的這件小事,他說是父母教他學會做個負責任的人,使他一生受益無窮。沒有父親的教誨,他很可能長成另一種人,當不了美國總統。

如果是你,你會怎麼處理這件事?

會不會說:不就一塊玻璃嗎?爸爸媽媽幫你賠。

有這樣堅強的後盾,做子女的還有什麼好怕的?或者,你會嚴懲不貸,打罵、不讓吃飯……這種管教有時會適得其反。

孩子或許會把懲罰記在心裏,或許會化作仇恨——幹脆再打幾塊玻璃,也不是不可能。

如果在你的管教下,孩子再也不犯錯誤了,那也要看看是迫於壓力還是真的明白了道理。孩子做錯事,是難免的。尤其是現在的獨生子女,可能每天都會做錯事。所以這就給我們父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個人認為,家庭教育尤重於學校教育。

如果父母喜歡高聲說話,孩子的聲音估計低不了;如果父母經常口出髒話,孩子的口頭語肯定也不少;如果父母不注意儀表,孩子可能會拖拖拉拉;如果父母處事強硬,孩子也許會比較霸道……

家庭教育是孩子的啟蒙教育,孩子從出生到上學,或者到離家求學前,與父母的接觸是最親密最頻繁的。孩子的世界觀、人生觀的形成主要來自父母的言傳身教。

作為父母,我們有責任給孩子創造一個健康而又和諧的環境,所以父母的一言一行要慎而又慎。

比較喜歡劉備臨終前對兒子說的一句話:“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人生在世,無論年齡大小,無論身份高低,都有一份責任。對待孩子要有耐心、有愛心、有恒心、有責任心。

負起責任,做成功的父母。負起責任,育成功的兒女。我們期盼著什麼

我們的孩子總是製造出許多具有挑戰性的問題。偶爾的,我們感到很快樂,更多的時候我們感到困惑和泄氣,有時我們在處理完這些問題後還覺得忐忑不安和對不起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