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為使孩子喜歡或不喜歡的事物,決不是孩子真正喜歡或不喜歡的。
——羅曼·羅蘭
注意力缺陷多動症和行為舉止
所有的兒童可被分為兩種:難培養的和更難培養的,家長們總是要問為什麼他們所有的孩子中隻有一個表現得不好,僅僅這麼一個孩子就使他們感到極大的悲哀。有個少年14歲,他父親是個卓有成就的高中校長,母親是一名教師,在這個大家庭中有九個孩子,其中的八個在方方麵麵都很成功。而他卻是個罪犯。我想誰也沒法解釋這種現象。
兒童多動症又名注意力缺陷障礙,多見於小學年齡的男孩。由於該病對兒童的發育、學習和心理等方麵都有很大影響,所以引起了社會上許多人士的廣泛注意。
多動症,顧名思義,似乎此病的關鍵是多動。有些老師和家長也將一些淘氣愛動的孩子懷疑為多動症。其實,多動症的主要特征是注意障礙,而並不表現在活動水平上。當然,患兒大多有多動的表現,但有的則無。1980年美國精神病學會在《精神障礙診斷和統計手冊》(第一版)一書中,將多動症稱為“注意障礙缺陷”,認為該病的特點有三:
①注意渙散,②衝動,③活動過多。注意渙散的主要表現是做事往往有始無終,上課時不能注意集中聽講,有時連做遊戲和玩耍也難有始無終。衝動主要是指其行動經常是未經思考而突然發生,患兒在集體活動中很難服從調派,很容易在一種活動尚未完成時又突然去做另一種活動,常在教室中大喊大叫,在排隊遊戲時尚未輪到就要搶先等。活動過多則表現為不能靜坐,喜到處奔跑或爬上爬下,上課時不能安心就坐,睡覺時也過多翻身,終日忙碌不停。
目前,我國臨床醫生也是把這三個特點作為多動症的診斷依據。有少數患兒無活動過多的表現,但隻要注意渙散和衝動行為很典型,也可診斷為兒童多動症。
多動症的病因,世界各國的學者進行了大量研究,也提出了一些假說,但迄今尚不清楚。我們曾對100名8—13歲的多動症兒童和100名在年齡、性別和上學年級上相匹配的正常兒童作了調查。調查目的是想了解多動症的發病和家庭環境的關係。
調查內容包括家庭結構,家庭經濟狀況,學習環境,每周看電視次數,父母文化程度及其是否飲酒,兒童對家庭的關係(對父母是否懼怕或喜歡,是否聽父母的話,做了錯事父母是打罵還是說服教育,是否無緣無故受父母打罵,學習成績好時父母是否鼓勵,學習成績差時父母是否懲罰,父母間的關係如何等)。
調查結果,在家庭結構、家庭經濟狀況、學習環境和看電視次數等方麵,多動症兒童與正常兒童無明顯差別,說明這些因素對多動症的發病無明顯影響。而多動症兒童的父母平均文化程度明顯低於正常兒童;多動症兒童父親抽煙和飲酒的,則明顯多於正常兒童,從兒童對家庭關係的感受來看,多動症兒童的感受普遍不如正常兒童,他們普遍懼怕父母,經常挨父母打罵,不願聽父母的話。可見,這些家庭因素對多動症兒童的發生卻是有關係的。
那麼,為什麼對家庭關係感受不好的兒童發生多動症的多呢?分析一下,這裏至少有兩種可能性:一是父母教育的方式方法有問題,使孩子對父母不親近,懼怕父母親等,從而促使孩子發生多動症。另一是由於多動症孩子淘氣,難以管教,使得父母缺乏耐心而常打罵孩子,以致影響了父母與孩子間的關係。
但從我們的調查結果來看,又以第一種可能性為大些。如多動症孩子的父母文化程度較低,父親有抽煙飲酒習慣的較多,這說明了父母文化程度較低和父親的不良行為習慣對兒童的行為發展是有影響的。
又如調查發現,父母文化程度與打罵孩子明顯相關,文化程度越低,打罵孩子越多,進而造成孩子對家庭的感受差,有一多動症女孩,父親是職員,母親是工人。她自幼在外寄養,3歲時回到親生父母處,母親偏愛姐姐,而她也不願接近母親,於是母親更不喜歡她,母親脾氣急噪,稍不順眼就打罵她,她非常懼怕母親,認為媽媽對她象敵人,一回家就緊張。這個女孩有典型多動症表現,上課不能集中注意聽講,聽故事也坐不了十分鍾,注意測驗錯誤明顯多於正常兒童。
多動症的病因是複雜的,但從我們的調查結果來看,家庭環境是有一定作用的。為此,父母的行為舉止,應給孩子一個良好的榜樣,要講究教育方式,不要隨便打罵孩子,讓孩子充分感受到父母的愛。但也不能溺愛孩子,有少數動動症孩子,其家長是過分溺愛的。這個孩子為什麼這樣使人為難
我聽許多家長告訴我說他們的孩子從一生下來就很“難為人”。孩子們有不同的性格、技能、興趣和才智,孩子們的一舉一動也有所不同。了解某個孩子之所以和其他孩子有如此多不同點的原因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應付這種情況。難為人的孩子需要你更多的付出,他們需要你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如果你想要你所有的孩子都能有所成就而你又恰好有那麼一個孩子很難培養,那僅僅意味著你將必須更加積極主動的去從事為人父母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