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稚而純美的童心,會很自然地把周圍的物體都賦予生命,和布娃娃說話,與枕頭做遊戲等等,都是孩子樂此不疲的愛好。父母可以利用孩子的這個心理特點。比如,當孩子在摘下花園裏的花時,父母以花朵的口吻說:“哎喲,好疼呀!嗚嗚嗚嗚……”父母模仿花朵的哭聲,會讓孩子產生情感上的共鳴,此時父母再因勢利導,讓孩子想想自己的身體如果受傷了會有什麼樣的感受?孩子便會學會體會別人的痛苦,理解別人的感受。
3.父母不要過渡溺愛自己的孩子
在溺愛中培養出來的孩子容易形成自私的品行,不會把愛心奉獻給別人,所以,父母在愛護、關心孩子的時候,同樣也要坦然接受來自孩子的愛。
4.表揚孩子有同情心的行為
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當發現孩子做出善意的舉動,父母要馬上告訴他做得對,而且要把這個“對”說得具體些,比如:“你把你的毛絨玩具給小明玩,真是太大方了!你看他多高興啊!”
這樣,孩子就會知道自己的行為影響到了別人,同情心也就隨之滋長了。
在崇尚個性自由發展的今天,孩子的一些個性也不適當地“膨脹”起來。他們得到了太多的關注和愛,卻不懂得怎樣去關愛別人。所以,父母要注重培養孩子互助友愛的精神,使孩子懂得隻有具備同情心,才能獲得人們的喜歡和尊敬,而自己也會因此更加快樂。才是真正的快樂。
細節39:教孩子學會關心別人
有位媽媽寫過這樣一篇文章,通過這篇文章她寫出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借助一件極其微小的事情,教育引導女兒學會關心別人的經過。
“晚上在哄女兒睡覺的時候,她的手打到了我的手上,女兒趕忙說:“哎呦!對不起啊!媽媽。”
我順嘴回答:“沒關係啦,你又不是故意的。”
“疼嗎?”女兒問我。
“有點,你幫我吹吹就好了。”
其實沒事,我就是想看看女兒的反應,逗她玩玩。
可沒想到的是,女兒的回答讓我大吃一驚,並覺得一定要好好的教育教育了。
女兒回答:“我才不管呢!”
“行,你不管,你真成呀……”說著我把身子轉了過去,心想,我今晚一定要跟女兒好好地談談了,不要總是被大人寵著、關心著,卻忽視了對別人的關心和愛護。並且隨著年齡一天天的長大,要是不抓緊時間教育,那張大還了得呀!
我正想著呢,女兒憋不住了,用手抓了抓我的肩膀說:“媽媽,我剛才碰你哪兒了?”
“這兒!”我沒好氣地回答。
女兒拉過我的手,用她的小嘴認真地吹著,又用她那小手給我揉了揉,對我說:“還疼嗎?媽媽這樣是不是好多了?”
我的眼睛立刻濕潤了,我是不是誤解了女兒呀?她可能當時不是我所想的那樣過分,而隻是小孩子的逆反心理在作怪。但不管怎樣,還是聊聊吧,總有好處的!
我對女兒說:“不疼了,已經好多了,媽媽知道你又不是故意的,所以沒事了。”
我緊接著又說:“寶寶,你看這樣多好呀!知道關心媽媽,媽媽特高興,平時爸爸媽媽給你那麼多的愛,你剛剛那樣對媽媽說話,我會很傷心的。”
這時候女兒也感到她剛剛做得不好了,眼淚流了下來。
“寶寶,以後要學會關心別人,不光關心爸爸媽媽和家人,還有小朋友和老師呀和所有的人,比如,小朋友哭了,你要安慰安慰他,讓她別哭了。”
女兒點點頭,說:“知道了,可是我安慰她也不管用,她還是哭呀哭。”看來平時有過教訓呀。
“她要是不停地哭,可能是有原因的,你就別管了,安慰安慰就好了,老師會處理的。”
“哦!媽媽咱們好嗎?”女兒摟著我的脖子,笑嘻嘻的問我。
女兒心重,是怕我因為那件事,還在生氣。
“好呀!你是媽媽爸爸最愛的寶貝了!”給了女兒很堅定的回答。
我和女兒就這樣一直摟著,過了一會女兒對我說:“媽媽,晚安!”
“寶貝晚安!”
女兒甜甜地睡著了。
由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看出,讓孩子學會並且主動去關心別人,需要父母積極的引導,幫助,並且具體到日常生活的細節中。
有位學者說過一句話:關心他人,是構成當今世界高素質人才非常重要的品質要素。培養孩子從小關心他人對促進其今後具有高尚的情操,健全的人格有不可估量的影響。
有些父母在孩子早期教育中對子女寵愛有加,時間久了,就養成了孩子一切以“我”為中心的習慣,而不知如何去關心幫助別人。此外,由於忙於工作,父母也很少花時間來鼓勵孩子關心自身以外的人和事。
實際上,孩子的世界和內心都不是閉塞的,孩子們需要感受作為集體一員的價值,做家長的要讓孩子們通過一些合適的方式觸及到別人的生活,給孩子更多接觸別人的機會,在孩子接受被人的關心和幫助的時候,也讓孩子去關心幫助別人,從而體驗到助人為樂的快樂,讓這樣的情懷慢慢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