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趣話古代師爺反腐(1 / 2)

趣話古代師爺反腐

趙炎/文

古代師爺反戈一擊,其效果跟如今二奶反腐幾乎一樣:因其近,搜集證據容易;因其知,可舉一反三。

在人民網看過一篇奇文,曰“二奶反腐的十大優勢”,作者不詳,羅哩羅嗦數千字,在趙炎看來,兩句話足以概括:一是二奶與貪官零距離接觸,會知道貪官更多違法亂紀的老底,有圖有真相,一曝一個準,此曰“近知”;二是錢色交易,貪官包了二奶,即說明其驕奢淫靡,墮落是一方麵,關鍵是包二奶的錢是哪來的,靠合法收入夠嗎?此曰“髒證”。因此,有司一旦介入,無需調查取證,即可定性其貪。

有趣的是,古代師爺反腐,也有著如今二奶反腐的特點。

師爺與官的關係

宋代以前,還未出現師爺這個職業,倒是幕客、幕僚、幕賓和幕職官等體製內幫辦政務的小吏們,有些類似師爺。如東晉謝安曾說:“郗生(郗超)可謂入幕之賓矣。”郗超在桓溫幕府,做的是參軍,也就是參謀官。五代時著名的“幕僚之禍”,說的是唐昭宗時期的鄭準,他給荊南節度使成汭當推官,其實就是書記官,相當於如今專職搞文宣的貼身秘書。

明代晚期,地方官為了駕馭吏胥,掌握政務,漸興文友幕賓。如萬曆時李樂任淦令,“家人以其不諳政務,請一老主文同行。”李樂亦自稱:“近日友人作令,雇主文行者,十有四五”。這種文友或幕友,並不在體製內,無疑是清代師爺盛行之濫觴。

清代師爺到底有多牛?大家不妨去看看陳道明主演的電視劇《紹興師爺》。清代師爺的名目固然繁多,但有兩種師爺,不管衙門大小,均離不開:一種是幫管刑名的,即執法行政;一種是幫管錢穀的,即財政戶籍。晚清張之洞督鄂搞改革,設師爺為科長,又回歸體製內。從此師爺沒落。

毋庸置疑的是,無論幕客、幕僚,還是幕賓、幕友和師爺,他們都是幕主的親信、智囊、私人助理,幕主將他們倚為左右手,委以重任,不可或離。雖然他們不是貪官的枕邊人,也無法跟貪官搞錢色交易,但身邊人的身份卻跑不了,對貪官莫不知根知底兒。他們之所以反腐,跟如今二奶的情形也差不多,或良知未泯,實在看不過眼了,或與貪官反目成仇,“暴其陰事相訐”。

師爺如何反腐

唐睿宗時期,竇懷貞為雍州長史,手下有個司戶叫李元紘,“司戶”相當於刑名師爺,但在唐代卻是吃俸祿的官兒。竇懷貞當時依附太平公主,是一位大大的貪官腐官。李元紘恰好相反,不媚上,性清儉。

有一次,太平公主霸占寺廟裏的一個石磨,和尚告到李元紘那兒,竇懷貞企圖包庇,李元紘堅決不幹,在判決書上寫道:“南山或可改移,此判終無搖動。”太平公主無奈,隻好把石磨還給了寺廟。李隆基上台後,太平公主被誅,李元紘遷萬年縣令,積極舉證竇懷貞的貪腐劣跡,終使其在劫難逃,“投水死,追戳其屍”。

明代州縣正式官員極少,屬州與縣衙,其職官最多不過四人,政務主要靠吏員辦理。注意,這裏的“吏員”大多也屬於清代師爺一類,靠職官的薪水養活的,不在體製內。如承發房和吏戶禮兵刑工六房,都由吏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