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互聯網金融創新模式(1 / 2)

互聯網金融創新模式

經濟研究

作者:張磊

[摘要]長期以來商業銀行在促進小微企業發展、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的問題進行了廣泛的嚐試,但並沒有達到預期效果。究其原因是沒有解決好銀行與小微企業信息不對稱的問題,互聯網的引入使得解決這一問題成為可能。電子商務在解決企業信息流、資金流、物流相互融通的基礎上,又向金融領域拓展,創造了一種新的業務形態:互聯網金融,同時產生了許多對實體經濟發展有益的創新。從互聯網金融入手,詳細闡述一些創新模式和工具。

[關鍵詞]小微企業 互聯網金融 創新

0引言

伴隨著互聯網這種新型信息技術在過去十幾年中迅猛發展,針對互聯網金融的探索風起雲湧,傳統金融機構和金融體係受到越來越大的挑戰,逼得不少銀行貿然涉足非專長的電子商務領域,想去改變甚至放棄傳統銀行業務積累的專業優勢和上百年來形成的審慎原則。殊不知,在金融創新甚至金融業務專業運作管理方麵,目前互聯網金融水平低下,紅利主要來自踩紅線式“創新”。

未來的互聯網金融服務將開拓一種新的模式,將金融文化與互聯網文化融合起來,將專業的風險管理技術與網絡海量數據挖掘技術結合起來,目的不是取代傳統銀行,而是與傳統商業銀行進行分工協作,互為補充。這種新的互聯網金融模式有三大突破:(1)將碎片式服務組織成生態服務鏈,促進信息流、資金流、物流的相互融通;(2)與傳統商業銀行分工協作,整合資源,形成中小電商的金融協作組織;(3)創建新的融資和風險管理模式,不單控製風險,而且將風險商品化並經營風險。以下是對幾種重點創新模式進行介紹。

1征信與評級服務的創新

企業基礎信息的獲取可以通過政府、行業協會、相關管理部門等機構以行政或其他方式批量獲取,建設小微企業信息平台。但就企業的持續性信息和為金融服務的專業性而言,小微企業信息平台建設還必須解決三個問題:

(1)企業信息報送和維護的連續性難以保障。小企業往往是在融資時,願意花費一定的人力和物力整理相關數據,並積極報送,在融資的潛在期,企業相關信息的報送的積極性並不高,準確性也較差,從而導致企業信息的質量低下,甚至會導致信息平台積累的數據前後矛盾的現象。

(2)企業信息的針對性和可用性不強。即使所有企業都願意認真積極地報送和維護相關數據,由於大部分小微企業缺乏了解金融流程及銀行貸款信息要求的專業人員,在客觀上就很難提供銀行滿意的企業經營和財務信息。

(3)企業平台信息直接轉化為銀行業務流程信息的實際效率低。由於我國尚沒有對除上市公司外其他企業信息使用的真實性、準確性的法定責任約束,金融機構在開展相關業務時由於擔心信息質量,往往不能直接將平台信息作為業務依據,需要按照金融業務的要求重新獲取和核實相關信息,信息平台容易演變成為“雞肋”。

基於此,互聯網企業需要建立一套既具有自身特色,又可以與商業銀行評級係統對接的動態量化評級體係就非常重要。動態評級體係的基本架構是:對企業基本信息、財務信息、在線交易信息進行綜合分析加工,對有融資意向的小微企業在企業提出申請或者獲得企業許可的情況下,將加工結果直接轉化為企業的量化評級。量化評級采取百分率的方式標注,互聯網企業依據約定條件承擔相應的風險賠償責任。這種創新的主要要點包括:

(1)通過信息加工轉為為數量化評級,直接將數據質量轉化為風險責任,並可直接提供銀行貸款便利,從根本上保障平台的實際可用性和好用性。例如,某企業電商評級98%,某銀行願意直接將評級結果作為貸款發放依據,同時願意將該貸款風險的98%委托電商公司管理,當該筆貸款壞賬時,銀行隻承擔2%的損失,電商公司則承擔98%的損失。

(2)評級與風險合一的量化模式,可以從根本上保證動態評級技術的實現。例如,某個企業當其申請100萬貸款時,其評級為100.當其申請額度為1000萬時,仍使用100萬的評級,顯然不夠科學和精確,就需要動態調整,這是傳統評級體係在小微企業應用的致命缺陷。而采取一體化體係,通過建立專業化模型,將風險承擔直接表現評級結果,會被銀行普遍接受。

(3)靈活的信用增強方式。傳統為扶持小微企業獲得金融支持,政府或行業部門會設立一些保證或擔保基金公司,一方麵基金管理複雜,流程繁瑣;另一方麵,其實際資金的“放大”倍數有限。通過一體化評級體係,利用信用增強技術,可以顯著改善這種狀況。例如,當企業滿足銀行或電商評級要求時,政府不需要為此準備支持資金,可以直接節約基金使用;當企業不符合要求時,通過模型計算出企業達到要求需要增強的點數,以及該點數對應的或有風險量,可以最大限度的發揮扶持基金的實際使用效果,並能夠做到目標明確、心中有數。對於企業之間形成的互保類基金,還可以避免“一刀切”、“大鍋飯”等不公平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