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體育教學中器材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教研探索
作者:楊剛會
[摘要]讓學生開動腦筋,自製一些簡易的體育器械,培養學生動手動腦能力和創新能力,可以使體育課能呈現出生動活潑的場麵,讓學生享受各種體育活動的愉悅,不僅抑製了教學內容單一帶來的枯燥、乏味感,也克服了學校器材設施匱乏的困難,豐富了體育課的內容,激發學習體育的興趣。
[關鍵詞]小學體育 器材資源 開發 利用
1小學體育器材資源開發和利用的途徑
1.1轉換視角和思維方式,發揮體育器材多種功能
體育器材一般都具有多種功能,隻要轉換視角和思維方式,就可以開發常用器材的多種功能,一物多用。根據器材特點,確定其多種用途,是解決器材品種少的好辦法。如利用跳繩可以做繩,鬥智拉繩,繩投擲,拚圖案,三人角力、踩龍尾、夾拋繩,跑蛇繩等;欄架可以用來跨欄,也可以用作投射門、還可以用作鑽越的障礙物等; 實心球可以用作投擲,也可以用作負重練習、可用來做標誌物、障礙跑、還可以用作保齡球;接力棒可以用作接力跑的傳接器材、啞鈴操的手持器材、投擲器材等、。膠圈,可以用作滾雷,網圈接球,套物活動目標,撒網捕魚,趕圈穿梭,跑單、雙圈接力等遊戲活動。例如打“保齡球”遊戲,將多個礦泉水瓶都裝上一定量的水或沙子,充當“保齡球”,以三角形的形式擺放在地麵上或層層疊放,距離投擲者5—9米。根據保齡球的打法,學生手持一實心球,向擺放的保齡球瓶滾去,擊倒幾個瓶就得幾分。各組學生依次進行,以累積得分多的組獲勝。此遊戲模仿“保齡球”的打法,生動有趣,深受學生喜愛。
實踐證明,在教學活動中,妥善利用有限的體育器材,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不僅能緩解器材的不足,還能豐富學生的活動內容,激發學生的鍛煉興趣。
1.2根據地方特色,自製簡易的器材,豐富體育教學。
根據當地的資源,結合本校實際,自製簡單易行的體育器材,是改善教學條件的有效途徑之一。我們將廢舊報紙、礦泉水瓶、易拉罐、紙箱、泡沫墊、飲料瓶、碎布等廢舊物品加上自己的創意,將它們製作成“紙飛機”、“火箭”、“滾筒”、“紙球”、“保齡球”、“沙包”等,大大滿足了課堂教學的需求。讓學生自己動手製作體育器材不但能使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和動手能力得到提高,而有利於激發學生運動興趣,關注個體差異,培養學生終身體育觀。由於自製的小器材是同學們的勞動成果,學生對它充滿感情,就會想方設法地充分表現它、利用它,因此不論運動能力好與差的學生,都可以從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悅,同時感到了活動的樂趣。再加上自製的小器材的鍛煉方法簡單易行,能有效地促使學生自覺、積極地進行體育鍛煉,為今後的終身體育鍛煉打下堅實的基礎。
1.3發揮才智,變廢為寶
利用廢舊物品也是解決學校體育器材短缺,因陋就簡的積極辦法。如用廢舊的竹竿和橡皮筋製作欄架;用廢舊足球、棉紗和沙子等製作實心球;用廢舊的棕墊、帆布製作沙袋;用木塊製作起跑器,用樹樁製作“山羊”;用磚頭水泥或石塊砌成乒乓球台;用廢舊的鐵鍁杆、鋤把等製作接力棒;用磚頭、木板、竹竿代替球網等;用小飲料瓶製作拉力器,可進行“扯大鋸、拉大鋸”遊戲;用可樂瓶製作“大魚”,進行“大魚吃小魚”遊戲;用八寶粥瓶做成“竹筒”,進行“踩竹筒”遊戲;用廢舊的報紙自製成紙球、折疊成飛機。我在教學中也自創一些玩報紙遊戲,用軟飲料瓶做保齡球、扔手榴彈、做擊準、套圈等遊戲,發動學生自己動手用廢舊布和沙子製作沙包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