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議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1 / 2)

淺議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

教研探索

作者:措毛

[摘要]學生是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合作學習是教學過程中非常重要的學習方式,一切都要圍繞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方式的形成來進行教學。其目標就是注重學生的個性差異的發展,培育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

[關鍵詞]合作學習 創新意識 創新思維

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發展,“自主、合作、探究” 的學習方式已成為語文教學改革和研究的重要課題,《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就明確告訴我們:學生是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合作學習是教學過程中非常重要的學習方式,一切都要圍繞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方式的形成來進行教學。其目標就是注重學生的個性差異的發展,培育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總之就是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的創新能力,造就現代社會所需要的一代新人,就是實施創新教育。筆者認為在民族小學漢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應從以下幾方麵入手:

首先,合作學習強調了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以往在民族地區的漢語文教學總是擺脫不了以教為主的的教學模式,學生總是處在被動狀態,服從地位。教師一言堂,把閱讀教學課上成滿堂灌或者滿堂問,甚至上成了翻譯課,一篇篇優秀課文被搞成了支離破碎、缺乏意味;把作文課教成了“八股文”套路法,要求學生必須先寫什麼,後寫什麼,再寫什麼;把能力訓練搞成題海戰術,唯一答案。語文課使學生變成了聽話的機器人,教師指向哪裏,學生就得豪無選擇、豪無條件地走向哪裏。特別是民族地區部分民族學生在學習中還存在著厭學情緒和一些學習障礙,包括語言轉化的障礙、抽象概念理解上的障礙等。要解決好學生的這些問題就得讓學生學會在合作中學習,學會在合作中探究問題和解決問題。合作學習是一種積極的教學活動而不是消極的學習,它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合作學習是以學生為主體的,從認知特點出發,巧妙地運用了生生之間的互動,把大量的課堂時間交給了學生,擺脫了以前“滿堂灌”“填鴨式”的課堂教學,使學生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許多練習和需要學生練習的內容都在課堂中來完成,這就省去了學生課後作業的負擔。在合作學習中學生相互切磋,共同提高有利於民族學生障礙的解決。

第二,合作學習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學生的個性不同,不同的學生對學習有不同的要求,作為教師應該采用不同的態度對待不同的學生,有的同學剛強,有的同學脆弱,有的同學張揚,有的同學內向,有的同學愛哭,也有的同學愛笑,對於課文的同一內容,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理解。應該關注他們個性的發展,使其向著健康人格的方向發展。教師在教學活動中作為一名促進者無形中也減輕了教師的負擔,使教師有更多的時間去研究教學問題,科學設計教學方案,進行教學改革確保教學質量的提高。學生的主體性得到體現,學生在學習中主體地位得到體現和提高,從而提高了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產生更濃厚的求知欲和探究的欲望。在減輕了學生學業負擔的同時保證了教學質量的提高,使教學的良性循環不斷建立起來。而合作學習從根本上轉變了以往的教與學,學生是主體,教師的教要服從學生的學,教學的內容、方法、評價等都要照顧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的需求,使學生從課文中讀出自己的感受,感悟作品的動人之處,與作者的思想感情產生共鳴。學生作文能寫出自己的真實體會,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敢於寫自己的真實的故事,不落俗套,拋棄教師規定的死框框、硬要求。傳統教學過於注重學生知識的掌握,無形中忽略了學生能力的發展,造成了“高分低能”的現象。自主合作學習全麵均衡發展強調動態因素之間的合作性互動,提高學生學業成績同時培養了學生良好的非認知品質,使合作學習理論中的情感色彩充分體現出來。在教學目標上突出教學的情意功能,追求教學在認知、情感和技能目標上的均衡達成。自主合作學習有利於內化學生的認識品質,在小組活動管理中無形的接受社交能力的訓練,在相互交流、爭論、互動學習中共同提高培養了合作技能,形成良好的人際技能。把語文課堂通過合作學習變成學生自主的課堂,變成學生自我發現、自我創新的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