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基於科學教育幼兒手工活動材料的運用和指導(1 / 2)

基於科學教育幼兒手工活動材料的運用和指導

職教幼教

作者:宋普玲

[摘要]手工活動與科學教育具有緊密聯係,在手工活動中滲透科學教育非常必要。通過提供豐富的手工探索材料、解析作品、製作作品、並給予幼兒更多的交流討論機會,可以實現在手工活動中滲透科學教育,充分發揮手工活動與科學教育的融合對幼兒發展的價值。

[關鍵詞]手工活動 滲透 科學教育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認為,兒童的才智反映在他的手指尖上。現在的教學中,老師們對幼兒手工製作活動的價值定位更多地注重活動的結果,很少關注幼兒在活動過程中是怎樣對材料進行加工、改造的,幼兒在探究、使用材料的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問題,他們是怎樣解決問題的,以及他們是怎樣表現作品所蘊含的科學原理的。其實幼兒進行手工活動時,科學思維已經滲透在其中了。

一、幼兒手工活動的價值

(一)培養幼兒動手能力。經常動手可以培養良好的意誌品質。意誌是確立目標、支配行動、克服困難、實現預定目標的心理過程。克服困難不能光靠動口支使別人,而要親自動手解決問題。平時動手操作的過程,就是克服困難解決問題的過程。它可以培養人的堅韌性、自製力等意誌品質。從小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連自己的生活都不能自理的人,決不會成長為意誌堅強、能戰勝各種艱難險阻的勇士。

(二)有助於發展幼兒的創造力。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提出,“小孩有創造力”,“要解放兒童的雙手”。通過雙手的操作,一方麵可以使幼兒的思維得到鍛煉,另一方麵可以培養幼兒的創造力。手工活動與科學教育融合是幼兒思維和探索能力得到提升的教育,是充分運用遊戲形式的藝術化的教育,有利於幼兒認識材料和使用工具,使他們的創造力得到激發。

(三)有助於開發幼兒的智慧潛力,豐富其情感體驗。手工活動與科學教育融合,幼兒就不會隻發現事物的外在特征,還會喚起他們對事物內在物理性質的了解。幼兒對事物的感受就不會局限於事物外表的大小、尺寸、軟硬、顏色、組成的成份等規定性特征,還會對事物的美感、形態等主觀性感受。

二、幼兒手工活動材料運用策略

(一)玩一玩,激發幼兒對手工活動的興趣。幼兒對老師製作的東西很感興趣,所以教師有時需要有“刺激物”來引起他們的興趣。比如要製作一個不倒翁,那麼老師就要提前做好幾個不倒翁,首先教師在幼兒麵前擺弄不倒翁,使不倒翁左右搖擺卻不倒。同時也會讓幼兒對此產生興趣,他們就會冒出很多的問題:比如:“好漂亮的不倒翁哦!它還會動的,真的好有趣,我也想要一個。可是它為什麼會不倒呢?它的裏麵是不是藏了什麼呢?它是用什麼東西做的呢?”當幼兒有了探究的動機後,就將進入探究的過程。讓幼兒帶著問題,帶著興趣去玩一玩不倒翁。老師每一組發1—2個不倒翁,讓幼兒嚐試玩一玩。

(二)看一看,探究手工活動的科學性。要想成功做好一個不倒翁,就要弄清楚不倒翁的“複合體結構”,即不倒翁基本上是由半球體和圓錐或圓台或其他幾何形體組成。“不倒翁的身體是什麼形狀的?不倒翁的帽子又是什麼形狀的?不倒翁能用什麼材料進行製作?能不能有其他樣子的不倒翁……”讓幼兒帶著這些問題去看一看不倒翁。最後教師幫著總結一下。製作不倒翁的材料有很多,比如身體可以有雞蛋殼、乒乓球、皮球等等,帽子可以有廢舊掛曆、彩色紙、毛線等等。還可以裝飾成很多造型的。如:不倒女孩,不倒男孩等。”最後還要和幼兒探索不倒翁為什麼不倒的原因。教師提出問題:“不倒翁為什麼會不倒?會不會跟裏麵的重物和我們推它的力度有關呢?”讓幼兒再次的擺弄不倒翁,最後教師幫著總結一下:不倒翁不到的原因有兩個:和它肚子裏麵的重物有關,因為它下重上輕的;和擺弄不倒翁的人發出的力也有關係的,發出的力需要均勻,太輕了不倒翁擺弄不起來。太重了不倒翁會倒著不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