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鄭州市高職高專院校學生體育鍛煉現狀
職教幼教
作者:劉定乾
[摘要]在分析高職院校學生體育鍛煉現狀的基礎上,根據《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 的精神,以及結合多年體育教學改革實踐,提出了新時期高職高專院校體育鍛煉應建立在促進學生全麵發展、承認並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上,並把重視學生的學習態度與運動參與、注重運動技能掌握、身體素質提高幅度、鼓勵學生發揮專長,以增加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積極性。
[關鍵詞]高職高專院校 體育鍛煉 現狀
1 體育鍛煉的態度
態度在社會心理學中是一個很廣泛的概念,1993年邁爾斯提出:“態度對某物或某人的一種喜歡和不喜歡的評價性反應,它在人們的信念情感和行為傾向性行為中表現出來。”體育態度值得是個體對體育活動所持有的評價、體驗和行為傾向性的綜合表現。體育態度形成之後對個體的體育參與行為及效果產生重要的影響。體育態度包括認知、情感、行為意向即態度的行為傾向性。三者之間是相互協調一致的,但也因為體育認知的轉變會發生變化。而體育態度與體育鍛煉頻率、體育鍛煉時間、體育鍛煉強度具有高度顯著性。這正說明了積極地體育態度能夠有效的促進學生參加體育鍛煉行為。
2體育鍛煉的動機
在學生中參與體育鍛煉的動機依次為:強身健體、舒緩情緒緩解壓力、休閑娛樂、身心健康、減肥健美、享受運動的樂趣、提高運動水平、應付考試以及交友。其中多數學生將強身健體排在第一,這說明絕大多數的在校學生對課外體育鍛煉具有增強體質的功能認識比較深刻,且深入人心。
3體育鍛煉習慣
從目前鄭州市大部分高職院校的教學計劃安排來看,大一、大二的學生因為學校開設有體育課,所以鍛煉時間也較多,說明學生在校期間一段時間體育課的開設,對學生自覺主動的參與體育鍛煉是由幫助的。而大三的畢業生參加體育鍛煉的情況較差。由於麵臨就業壓力,麵臨畢業的大三學生就忽視了身體鍛煉,這種情況說明,大學的學習過程中還有一部分學生沒有形成終身體育的意識,並沒有將體育放在重要的位子上來看待。
學生參加課外體育鍛煉的時間是衡量學校課外體育鍛煉開展情況的重要指標之一,是保證學生增強體質、增強健康的前提條件。課餘體育鍛煉的頻率既反映了學生體育鍛煉意識和習慣的養成程度,也可以準確的反映學校體育的效果。然而目前鄭州市高職院校的學生普遍缺乏體育鍛煉習慣、缺乏體育意識。在體育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自覺鍛煉的興趣和獨立性鍛煉的能力引導學生養成自覺終身參加體育鍛煉習慣的意識,是高職高專院校體育教學有待解決的問題之一。
4活動項目
對於普及程度高,場地器材比較便利,參與形式與人數限製較小的項目比較容易開展,球類運動已經被大眾接受程度較高,但是男生則會選擇籃球、足球等具有激烈的對抗性、競爭性的鍛煉項目。而女生則會選擇健美操、羽毛球等活動強度、對抗性不高的趣味性項目,這是男、女生參加課外體育鍛煉的動機不同有關,同時也體現出男、女不同的身心特征和需要,男生為了表現勇敢、強悍、自信和團結的性格特點,力求在高速度、高強度的運動中來表現自己,而女生隻是為了滿足健身的目的選擇了對抗性低,身體接觸少,有利於修飾形體、更多展現女性柔美體態特點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