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與情感的碰撞
理論研究
作者:潘娟
[摘要]西方藝術哲學思想理念來源於它理性的批判精神,以及思想的不斷變革;東方藝術形式卻保持相對穩定與傳承,正所謂“天不變,道亦不變”。
[關鍵詞]西方藝術 東方藝術 哲學思想
中西方都有著悠久的文化與藝術傳統,在藝術領域,每一個新的時代都會有不同於前一個時代的風格和特點,雖然在本質上有貫穿性和延續性,但是形式上會以一種不斷變化的方式加以刻畫,這也是藝術中一脈相承的特色。而從東西方的哲學思想上看,西方注重理性,而東方偏重情感。西方藝術哲學思想理念來源於它理性的批判精神,以及思想的不斷變革;東方藝術形式卻保持相對穩定與傳承,正所謂“天不變,道亦不變”。
一、繪畫理念的南轅北轍
中國美術在5000年的曆史長河中,形成了自己的特有的文化傳統,並且有豐富的內涵。當西方的繪畫大師在討論畫家應該當大自然的兒子還是子孫時,中國畫家早於他們十幾個世紀就指出,“畫者,心印也”,“畫者,文之極也”,“明神降至”。中國畫論一開始就談“物化”、“天人合一”、“物我為一”。畫家畫的是自己,把大自然融化在自己胸中,這胸中先要裝進豐富的知識,然後,重新鑄造成一個具有自己性格、理想和各種文化修養的“自然”,即“胸有丘壑”,然後再以手寫出自己胸中的自然,這無疑顯示著中國藝術的深厚與博大。中國繪畫也隨著與世界的交流融合逐步走向多元化的現象,不同的方法、風格都呈現出獨特魅力,它區別於西方油畫的寫實主義。西方的風景寫生曆來注重視覺的真實感受,由於宗教的傳播與興盛人物寫生則占主導地位。
中國畫,堅持詩書入畫、寫意的精神追求、熱愛自然、天人合一的精神追求。中國傳統繪畫最終走上了水墨至上的道路,追其根源,由於對這種審美的理想、人生態度的追求。
古典哲學的根本概念是理念,入古典美學的集成大者黑格爾就認為“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認為理性派生感性派,並與感性融合統一,理性是藝術的靈魂。但是隨著人類科學的進步,以黑格爾為代表的古典美學體係也因此遭到了強有力的反對。這足可以說明在西方思想的理性化,但隨著社會的逐步發展並不受用。西方美術的原則是模仿客觀現實世界。但它們在兩千多年的藝術史發展中,逐漸的建立起一種統一的、絕對的美的標準,對人們的審美影響也毋庸置疑。無論藝術家采取的是什麼樣的表現手法和風格,作品都是具象的,盡管期間不斷湧現寫實主義、浪漫主義、印象派等很多的美術流派,但寫實仍然是它們不可動搖的基礎。由於寫實模式影響,這些美術流派在美術變革的曆程中發生的變化也是微乎其微。西方的民主、科學、人道主義、理性、自由也是東方所向往和追求的,主觀理性雖然重要,但心靈的真實追求才更具感染力。而以塞尚為首的後印象派開始著眼於人的主觀精神的表現,隻用真實與再現的客觀形象是遠遠不能表達的,使得西方從模仿再現走向主觀精神表現。他這一繪畫觀點受到了西方哲學思想家的大力推崇。到了20世紀,這一觀點得到進一步的發展。表現主義、超現實主義等藝術流派紛紛出現,都表現著強烈的心靈深處的感受,或是強調潛意識的客觀描繪,而對傳統寫實的審美標準也不那麼在意,這就是現代美術表現心靈真實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