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城鄉統籌發展中的政府投資研究(1 / 2)

城鄉統籌發展中的政府投資研究

理論研究

作者:劉軼

[摘要]基於二元經濟結構理論和投資理論的結合,從城鄉二元關係、政府投資在城鄉統籌發展中的作用出發,對政府在城鄉統籌發展中的投資作了具體分析,並對解決城鄉發展不平衡,發揮好新農村建設中政府投資的作用提出一些建議,促進社會和諧、經濟健康增長。

[關鍵詞]城鄉統籌 政府投資 投資效率

一、理論綜述

城鄉一體化理論是國外二元經濟結構理論和我國城鄉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理論成果。與其他國家一樣,我國也經曆著城鄉分離、城鄉對立然後又逐步走向城鄉融合、城鄉一體的發展過程。科學的城鄉一體化應當是在生產力水平高度發達的基礎上,係統考慮城鄉經濟社會發展,通過城市與鄉村的相互作用、相互補充,最終形成全體居民平等共享人類文明、發展成果的城鄉融合、協調的社會結構。城鄉一體化實現後,隨著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人類社會會在新的層次上有更大的發展。

二、我國城鄉統籌和政府投資發展的現狀

一直以來,在我國的經濟建設中,政府投資都作為重要的政策手段被貫徹、運用和實施,並且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經濟體製的變遷,政府投資的效率化、適度化越來越成為我國政府在社會發展進程中關注的重點目標。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製度的不斷完善和進步,我國的政府投資體製也愈加完善,有效實現了政府投資的科學化、程序化、民主化,地方投資的資金來源較廣,大大增強了政府的籌資能力,而國有企業由於股權分置改革等因素的推動,日益成為與其他所有製企業平等競爭合作的市場經濟主體,投資環境更加自由化、開放化。

城鄉差距主要表現在城鄉居民的收入和分配的經濟基礎上。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顯著提高,但是城鄉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的差距仍在不斷地擴大。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先縮小再不斷擴大,最近幾年略有下降,在考慮價格因素的前提下,我國城鄉居民收入的比值一直呈下降趨勢,直到1985年為曆史最低點1.86,然後又持續遞增,從2002年開始,我國的城鄉居民收入比值一直在“3”以上,居高不下。2011年,比值較前兩年有所下降,但仍遠遠大於1978年,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差距的絕對值達到了14833元,是1978年的收入差絕對值209.8元的70倍。

從消費總量看,我國農村居民的消費水平較低,消費總量遠遠低於城鎮居民,且城鄉居民消費差距呈持續擴大趨勢。1978-2011年間,城鄉居民的恩格爾係數呈大幅下降的趨勢。1978年,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的恩格爾係數分別為57.7%和67.7%,而2011年,這個數值已經下降到36.3%和40.4%,因而我們可以得到一個結論:我國居民的生活水平實現了顯著的提高和改善,且消費結構得到很大的優化。但是,對城鄉居民間恩格爾係數進行比較,我們可以發現,差距是先縮小,又持續擴大的。1978年城鄉居民恩格爾係數差距為10.2%,一度縮小到0.4%左右,自1990年以後恩格爾係數差距擴大到4%點多,並沒有明顯下降的趨勢。

我國城鄉差距不斷擴大的主要原因是政府長期忽視對農村的公共投資。政府在基礎設施建設、社會保障、社會福利等各個方麵都形成了城鄉區別,導致農村覆蓋率極低、資金支持少,既直接影響了農村產業的發展,也挫傷了農村居民的積極性。政府投資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實現經濟社會的發展,反映政府對財政預算資金的使用效率。一方麵,政府投資缺乏競爭機製,在對資金的運用過程中經常不考慮成本問題,造成社會資源的極大浪費。另一方麵,政府部門信息的交流和溝通也存在一些阻礙,政府投資決策和公共監督之間缺乏長期有力的連接機製,導致政府在缺乏有力監督的情況下容易產生投資失誤。而政府投資在行業選擇上傾向於電力、交通運輸、水利、公共設施管理等競爭性行業,但這三個行業的政府投資效率很低,政府投資沒有發揮應有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