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企業內部控製評價方法的構建:文獻回顧及未來研究方向(1 / 2)

企業內部控製評價方法的構建:文獻回顧及未來研究方向

企業成長

作者:毛瀟穎

[摘要]內部控製的有效性對企業績效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其對改善信息不對稱狀況和促進內部控製係統的建立健全有重大的意義。近幾年來內部控製在我國也越來越得到重視。政府開始積極推進內控評價的建立,出台了一係列有關內部控製評價方麵的規範政策,同時學術界也加強了對內部控製評價相關問題的研究。對內部控製評價方法的進行一個回顧與評述。

[關鍵詞]內部控製 內部控製評價方法

一、概述

內部控製評價,是指企業董事會或類似權利機構對內部控製的有效性進行全麵的評價,形成片甲結論,出具評價報告的過程。它是內部控製中的一個重要而且必要的係統性活動,又是評價反饋再評價的動態過程,能夠促進內部控製的有效實施和持續改善。

從內部控製評價的發展來看,早在1939年10月美國會計師協會發布的《審計程序公告》裏就增加了對內部控製審查評價的規定,但是早期內部控製評價是作為一種審計程序進行發展和研究。一直到1979年4月30日,SEC發布的《管理層對內部會計控製的公告》征求意見稿中提議管理層要在年度報告中對內部控製做出評價,才開始涉及到企業自身內部控製評價的規定。在1988年7月19日SEC才正式頒布了《報告管理層的責任》要求管理層對內部控製負責並評估有效性,隻是由於成本巨大沒有得以執行(張龍平,陳作習,2008)。之後內部控製製度日益完善,2002年7月25日美國國會通過的《薩班斯-奧克斯利法案》(SOX)的出台推動了內部控製評價的發展,在SOX法案的強製執行內部控製評價下,SEC,AICPA,事務所和上市公司各方都積極的針對內部控製評價做出了進一步的探索。

在我國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隨著內部控製的發展,內部控製評價開始受到專業人員的關注和使用,但內部控製評價仍停留在對內部管理製度執行的一般了解上,內部控製評價還隻是起輔助作用,有的甚至流於形式。20世紀90年代後期開始,我國政府才開始積極推進內部控製評價的規範化建設。

二、內部控製評價方法

隨著內部控製評價理論的發展,內部控製評價的方法也越來越多,較早的方法有運用專題討論會、內部控製調查表、內部控製流程圖進行初步分析,進一步發展後開始引入數量統計分析的層次分析法、德爾菲法等,並在此基礎上對定性指標進行定量化處理,開始運用數學模型進行定量分析。

關於構建內部控製指標體係並運用層次分析法(AHP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的研究,張諫忠,吳軼倫(2005)以內部控製自我評價在寶鋼的運用為案例,詳細說明了寶鋼運用調查問卷,作業層級評價標準分析風險控製點,製作“風險控製矩陣”並實施整改的過程。於增彪,王競達,瞿衛菁(2007)以亞新科工業技術有限公司為案例,采用實地研究的方法,建立流程圖與指標體係詳細說明了內部控製的設計與評價。

模糊綜合評判方法較適用於評價定性指標,它可以將評價中用模糊語言描述的定性屬性定量化,較好地克服信息的模糊性,減少不確定性問題,在一定程度上限製了主觀因素對權重設定的影響,使評判結果更為準確客觀。因此該方法成為目前研究較多的方法。韓傳模,汪士果(2009)利用三維結構解析企業內部控製係統,建立了基於風險導向、示意結構的遞階層次指標體係,引進AHP係統工程方法,通過兩兩比較建立判斷矩陣,求解具體控製措施到風險因素、次級控製目標直至戰略目標的排序向量,能夠得出企業針對主要業務流程和關鍵控製措施、主要風險因素、整體或單項控製目標的內部控製有效性、健全性和遵循度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