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我國的會計準則體係的探討
財會探析
作者:李惠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改革向市場經濟模式的推進,經濟體製將發生重大變化。時常經濟要求政府轉向客觀間接控製,企業進入市場,參與市場競爭,從而形成政府(或國家)調空市場,市場引導企業及各種投資者的格局。會計作為經濟科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自身的發展是受製於經濟的發展的。會計信息公開製度的提出,也正體現了這一觀點。
[關鍵詞]會計信息 經濟模式 會計行為
通過對我國會計標準改革曆程的回顧,分析新會計準則體係確立的背景,然後歸納了新會計準則體係的兩大顯著特點即“國際趨同”和“中國特色”,最後探討了會計準則的變革對我國企業所帶來的影響。
一、新會計準則體係的主要內容
(一)基本會計準則
基本準則規定了整個準則體係的目的、假設和前提條件、基本原則、會計要素及其確認與計量、會計報表的總體要求等內容。會計準則體係的總體目標是規範會計行為,提高會計信息質量,滿足投資人、債權人、社會公眾、有關部門和管理測光對會計信息的需求,這是全社會對會計信息共同的基本標準。總則部分同時也明確了會計的基本假設,包括持續經營(表明該準則體係中不含破產清算會計準則)、會計主體、會計分期、貨幣計量。其中對會計分期問題,由於《會計法》的限製,仍然規定以日曆年度作為會計年度。
(二)各具體會計準則的主要變化
財政部發布的新會計準則不僅理念先進、體係完整,而且充分體現了與國際會計準則的趨同。新準則的實施會極大地提高會計信息的質量,進一步縮小會計收益的調整空間。
二、新會計準則體係的特征
(一)新準則體係體現的“借鑒國際”的特征
隨著改革的進一步深化,世界經濟的一體化趨勢,國際資本市場的全球化進程和知識經濟的飛速發展,以及會計理論的不斷發展和日臻完善,這便要求我國企業會計核算法規規範要順應資本市場對會計信息的需求,能夠為全球投資者提供更加透明可比的財務信息,促進中國企業在境外融資,降低融資成本。特別是我國加入WTO以後,會計準則的國際化趨同需要也日益迫切,建立與國際接軌的新會計準則體係的呼聲也越來越高。
(二)新準則體係的“中國特色”的特征
盡管對國際會計準則中的語言表述進行改造使其中國化,外國問題中國化,專業問題通俗化,但因法律環境限製和經濟環境製約,我們不照搬國際會計準則,也存在“中國特色”。
(三)新準則體係的“國際趨同”的特征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環境下,我國政府具有宏觀經濟調控能力,不會出現惡性通貨膨脹的情況,但中國企業在境外的子公司報回的惡性通貨膨脹經濟下的財務報告應進行調整,可在合並財務報表等有關準則中做出相應的規定。第二,借款費用準則。對生產周期長的資產,允許其借款費用資本化。我們借鑒了國際準則做了相應的調整。第三,所得稅準則。對所得稅的核算基本借鑒國際準則的做法,所得稅費用是站在資產負債表的角度計算,以會計利潤為基礎,企業發生的收入或費用,是增加了淨資產還是減少了淨資產,比如利潤的本質是增加淨資產,虧損的本質是減少淨資產,國際會計準則資產負債表觀的理念是,最終經營結果——企業淨資產、企業資源是否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