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多年的古劇麵貌

炫·生活

作者:陸煒

第一期我們已經了解到,中國戲劇的發端,可以追溯到“優孟衣冠”這個故事。早在兩千五百年前,中國就有了“優孟衣冠”那樣出色的表演,但是到了十一世紀末,中國才出現完整的戲劇。為什麼會間隔這麼長呢?這一千四百年裏,中國的戲劇是什麼麵貌呢?

簡單地回答,這段時間這麼長的原因是缺乏可以演的故事。中國到了唐代才有了“傳奇”(相當於短篇小說),到了宋代才有了“話本”(說書人講故事的文字本)。所以進入宋代,中國的完整戲劇才迅速形成了。

在宋代之前,不成熟的戲劇是演一個場麵的短劇。短劇的形態是豐富多彩的,但大體就是兩種路子。

“戲弄”

一種路子是“優孟衣冠”的發展。優孟扮演孫叔敖隻是個人的一次性的行為,但如果這種優人經常扮演某一類人物來諷刺調笑,就成了有固定套路的節目了。這種發展是非常自然的,唐代的記載最多。如果扮演官吏,就叫“弄假官”;如果扮演女人,就叫“弄假婦人”;如果扮演和尚,就叫“弄婆羅門”;如果扮演孔子,就叫“弄孔子”;如果扮演傻子,就叫“弄癡大”。可以看出,這裏的“弄”字就是指表演,並且帶有玩耍的意思。這類節目總稱“戲弄”。“戲弄”在今天是個動詞,是耍弄、拿人開玩笑的意思,這裏的“戲弄”卻是指這一類節目,是個名詞。

“角抵戲”和“歌舞戲”

另一種路子就是把某種表演節目加上人物扮演,並且有一點事件,這就可以叫做戲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角抵戲”和“歌舞戲”。

古代有一種活動叫做“角抵”,也就是“角力”,兩個人比力氣。今天日本的“相撲”——兩個大力士上場,誰把對方摔倒,或者把對方推出、頂出圈子去,就算勝利,這就是“角抵”最完全的表現。如果把兩個比力氣的人扮成兩個人物,加入一點情節,這就成了“角抵戲”。得到最完整記載的一個“角抵戲”是漢代的《東海黃公》,說的是秦朝的事情。“黃公”就是一個姓黃的人,他年輕的時候身懷絕技,能手持金刀,用法術製服蛇和老虎。東海(實際指山東

半島)出了一隻老虎,黃公又自信滿滿地出馬了,可是他此時已經老了,再加上平日裏成天喝酒,武功荒廢了,法術也不靈了,結果和老虎搏鬥的時候,被老虎咬死了。

歌舞節目也可以人物化,加入情節,變成歌舞戲。記載最完整的一個歌舞戲是唐代的《踏搖娘》。說的是隋朝末年有個姓蘇的人,貌醜又愛喝酒,沒做官卻自號“郎中”,喝醉了就打老婆。表演的時候是美貌的妻子(男人扮演)踏著步子上場,搖晃身子,唱著自己的痛苦。觀眾唱歌相和:“踏搖娘苦啊!”最後丈夫出場,夫妻打起來。觀眾哈哈一笑,戲就結束了。

不管是“戲弄”,還是“角抵戲”“歌舞戲”,都是演員扮演人物來演一個短短的場麵,趣味都是博人一笑。這就是一千多年間中國的古劇麵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