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教育學認為,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是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家庭作為社會的細胞,是每個人與社會接觸、步入人生的起點。可以說,每個人的品質性格、道德修養、人生理想、求知興趣、生活習慣,等等,都是經過家庭熏陶而逐漸形成的。家庭是否和諧,對一個人的成長會產生很大的影響。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問題自古以來就受到人們的關注,但作為一門學科進行研究,在我國也就是近年來的事情。這是時代的發展,人才的需求,國民整體素質提高所必須涉及的問題。這裏與家長們探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目的是要家庭與社會、教育部門共同擔負起教育下一代的任務。人的教育是一項係統的教育工程,這裏包含著家庭教育、社會教育、集體(幼兒園、學校)教育,三者相互關聯且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互製約,這項教育工程離開哪一項都不可能完成。在這項係統工程之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礎。前蘇聯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把兒童比作一塊大理石,他說,把這塊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①家庭;②學校;③兒童所在的集體;④兒童本人;⑤書籍;⑥偶然出現的因素。從排列順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得出家庭在教育人的過程中起著何等重要的作用。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顯而易見的,這是因為家庭教育是一個人接受教育的起點和基點。家庭教育一般是指家庭中的父母及其成年人對未成年人進行教育的過程。其教育目標應是:在孩子進入社會接受集體教育(幼兒園、學校教育)之前,保證孩子身心健康地發展,為接受幼兒園、學校的教育打好基礎。在孩子入園、入校後,配合幼兒園、學校使其在德、智、體、美、勞諸方麵得到全麵發展。教育的重點是培養孩子優秀的道德品質和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行為習慣包括生活習慣、勞動習慣、學習習慣等),教會孩子如何學“做人”。家庭教育由於發生在家庭之中,與幼兒園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相比較,具有一定的優勢。
家庭是人出生後接受教育的第一個場所,即人生的第一個課堂;家長是兒童的第一任教師,即啟蒙之師。所以,家長對兒童所施的教育最具有早期性。一般來說,孩子出生後經過3年的發育,進入幼兒時期。3~6歲是學齡前期,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早期教育階段,這是人的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古人雲:“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幼兒期是接受人生熏陶的開始,人的許多基本能力是在這個年齡階段形成的,如語言表達能力、基本動作以及某些生活習慣等等。在這個年齡階段,人的性格也在逐步形成。美國心理學家布魯姆認為,一個人的智力發展,如果把他本人17歲達到的水平算作100%,那麼4歲時就達到了50%,4~8歲又增加了30%,8~17歲又獲得了20%。可見,5歲以前是一個人智力發展最迅速的時期,也是進行早期智力開發的最佳時期。
古往今來,許多仁人誌士、卓有成效的名人,在幼年時期都受到過良好的家庭教育,那是他們日後成才的一個重要原因。如德國大詩人、劇作家歌德的成才,就得益於家庭的早期教育。歌德在兩三歲時,父親就經常把他抱到郊外野遊,培養他的觀察能力。歌德三四歲時,父親就教他唱歌、背歌謠、講故事,並有意讓他在眾人麵前講演,培養他的語言表達能力。這些有意識的教育,使歌德從小樂觀向上,樂於思索,善於學習。歌德8歲時能用法、德、英、意大利、拉丁、希臘語閱讀各種書籍,14歲時寫劇本,25歲時用一個多月的時間寫成了聞名於歐洲的小說—《少年維特的煩惱》。再如,以“父子書法家”著稱的王羲之、王獻之,有過1350多項發明的大發明家愛迪生,一代文學巨匠郭沫若、茅盾等名人的成長過程,都說明了家庭教育對早期智力開發的重要性。反之,幼年時期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而影響智力正常發展的例子也不少。如印度“狼孩”卡瑪拉,從小被狼叼去,8歲時被人發現,但其生活習慣已幾乎與狼一樣。她靠四肢爬行,吃生肉,晝伏夜行。後來經過人為的訓練,卡瑪拉兩年後才能站立,6年後才可以像人一樣行走,4年內才學會了6個單詞,17歲時智力水平僅達到3歲孩子的水平。據《中國婦女報》披露,我國南京市一個姓馬的工人因患有精神性心理疾病,生怕孩子受人迫害,將自己的3個子女從小鎖在家中,不讓他們與外界接觸,長達十幾年,致使這些孩子智力低下、言語遲緩,生活能力極弱。所以,不可忽視家庭早期教育的作用。
對於新世紀的中國而言,可謂“國運興衰,係於教育;振興教育,全民有責”。素質教育的內在要求及其不斷發展,要求我們的教育工作者不能關起校門僅搞應試教育,還應將教育的觸角伸向家庭,使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有機結合。隻有這樣,方能振興教育,提高國民素質。而我國的現代家庭教育中,已出現種種令人深思的現象。